位置: 首页 > 六十四卦

(连载)《道德经》作者杨吉德本章注文

(连载)《道德经》作者杨吉德本章注文

本章注文在前面依照王弼本已发表,现按德经解读的问答格式以帛书甲本为据重新撰写注解。

这里先确定一下《道德经》的作者。《史记·老庄申韩列传》:“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名耳,字聃。周守藏之吏也。……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老子,隐君子也。”历史记载有两个可能是写《道德经》的老子,一个是春秋时代的李耳,孔子曾向其问礼;一个是战国时代的太史儋道德经与周易六十四卦,曾至秦国谒见秦献公。根据秦献公生年,为前424年-前362年,处于战国中前期。郭店楚墓竹简出土的《老子》,学术界公认墓葬年代在公元前300年左右。从《道德经》思想内容和其它古籍佐证,本人倾向于战国时期的太史儋为《道德经》作者。

文 | 杨吉德

本解读依照通行本顺序,道经在前,德经在后;文字按照竹简本注释,竹简本缺省的按照帛书甲本注释。从帛书甲本看,本章阐述的是老子的易学思想,总领全书;而王弼本对一些字做了改动,脱离了老子原义,主题已经趋向了虚无。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

问:帛书本为“恒道”,王弼本因避汉孝文帝刘恒名讳,改为“常道”,并省略了两个“也”字,写为:“道可道,非常道。”这样文字更加简洁,便于朗诵。整部书的第一个字就写“道”,但后面并没有为“道”定义,究竟“道”为何物呢?

答:既然本书为“道德经”,“道”字就是最重要的一个字了。举一个具有代表性的例子,陈鼓应解说:“第一个‘道’字是人们习称之道,即今人所谓‘道理’。第二个‘道’字是指言说的意思。第三个‘道’字,是老子哲学上的专有名词,在本章它意指构成宇宙的实体与动力。”按照这种说法,这段句子的三个“道”内涵是不同的。其实这个说法是错误的,其它章节的“道”字没有当作“言说”使用的,同样的“道”字更不可能在一个句子中有两个词性,这三个“道”的含义应该是一样的。我们要弄清楚“道”的具体含义,首先要知道“道”字是从哪里来的。还因为“道”字出现在首句之中,所以不光是本章的要弄明白,所有《道德经》章节的第一句话都需要弄清楚是从哪里来的,才能明白老子到底要讲什么。

《道德经》是一个庞大的体系,每一个章节都有各自独立的主题,有人说领悟透了几个字就能知道《道德经》的精髓,那是开老子的玩笑。老子真正写的是七十二个章节(71-79章为后人添加)(连载)《道德经》作者杨吉德本章注文,这么庞大的思想体系是怎么分章、排列的呢?不知道这一点又怎么能理解“道”字呢?

纵观整部《道德经》,老子的思想庞大而不杂、深邃而有序,“序”在哪里?序在《周易》卦,《道德经》就是一部《周易》思想的再现,其章节是按照《周易》卦的顺序写出来的,每一章的首句就是按照所对应卦的卦象或卦名来写的。所以我们必须对周易卦象和卦名有所了解,才能知道每章的主题思想是什么。(全部章节与卦的对应顺序请参阅《道德经问答70章:揭示老子的不宣之秘》)。

关于《周易》卦象的问题,要追溯到《周易》的起源,传说伏羲氏发明了八卦,但八卦只能反映原始的自然状态,无法满足人们对神祗的祈愿,便产生了六爻卦,进而发明了六十四卦。也就是说,八卦体现的是自然法则;六十四卦体现的是社会法则。周文王根据六十四个卦象道德经与周易六十四卦,填写了六十四卦的卦爻辞,就产生了一部伟大著作——《周易》。《周易》在周国面临兴盛和危难关头,解决了兴周灭商的一系列战略问题和体制建设问题,意义是十分重大的。如果理解不了卦象,就不明白卦名含义;不明白卦名,就不知道卦爻辞的意义何在(可参看《周易说解》杨吉德著)。到了春秋战国时代,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国际形势也已非往日可比,重温《周易》,自然不能停留在周文王时代来理解卦象和卦名,必须要做到与时俱进才能解决新问题。这就是《道德经》所体现出来的社会意义的深刻性和前瞻性。

那老子又是怎么解释卦象和卦名的呢?老子把卦象显示的意义称之为“道”,提出:“道,可道也;非恒道也。”第一个“道”是八卦反映的自然法则,第二个“道”是由八卦发展到六十四卦所体现出的社会规则,第三个“道”是根据战国形势提出对六十四卦的新见解。

为何对筮卦名之以“道”?从战国竹简字形分析,道为交通,是行进方向。因为筮卦是人和天神沟通的媒介,天神通过筮卦给人们传达的意旨、方向就是天道,人类不能违背天道。其时国君皆信奉筮卦,礼制也是如此要求的,《周礼·春官宗伯》:“凡国之大事,先筮而后卜。”从这个意义上说,筮卦即为道,一点也不为过。这三个“道”所指是一样的,“可”、“非恒”是三个道的区别,即:八卦筮法所反映的天道(道一),可以推演出六十四卦,成为解决社会问题的法则(道二);而社会环境变化了,就得用新理论建立新规则,不能完全照搬过去的理论了(道三)。

有两个问题需要注意,一是“道,可道也;非恒道也。”按照一个完整的句子,前一个“也”是不应该写的,但既然写了,就说明具有语法作用,“也”前“也”后就不是一个句子了。前一个“道也”和后一个“道也”词义一样,而内涵不同。二是《道德经》中有许多“道”字,但这个“道”是个宗道,谈筮卦之理;而后面章节的“道”则是分道,不同章节对应不同的卦,不同的卦有不同的卦符,不同的卦符体现了不同的道。

名,可名也;非恒名也。

问:王弼注:“可道之道,可名之名,指事造形,非其常也。故不可道不可名也。”认为第一个“名”是万物之名,第二个是命名之意,为动词,第三个是不可名状之意。此解正确吗?

答:此解有误,不能用变换“名”的词性了讲通句子。本句依然指筮卦。上句“道可道”是从《周易》的筮卦卦象方面讲的,这个“名可名”是从《周易》的卦名方面讲的。八卦之名是天、地、风、雷、水、火、山、泽(名一)。由八卦之名可以推演出六十四卦之名,每个卦名是其卦的主题,旨在解决创建国家政权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名二),此谓“名,可名也。”但在社会体制大变革的战国时代,不能继续用原来的卦名主旨解决当前的社会问题,应当活学活用,将卦名根据新问题赋予新内涵才行(名三),此谓“非恒名也”。“恒”是永远不变,“非恒”是不能一成不变。由此可以看到,殷周之际和战国时期的列国称雄都是天下大乱,但性质是不同的。战国时学派林立,各有建树;群雄争霸,弱肉强食;列国争相变革图强。没有变革意味着消亡,变革的触角深入到了社会体制的各个领域,远非《周易》写作时代的形势可比。把《周易》读通了,再结合现实做深度思考,用新思维诠释原有卦名,就是“非恒名”的内涵。

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

问:王弼本改为:“无名,天地之始。”注曰:“言道以无形无名始成万物。”还有许多学者句读分为:“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认为“无”是天地的本始,“有”是万物的根源,“无”“有”是指的“道”。是不是应该这样理解?

答:王弼在注解中写“万物”,在经文中写“天地”,显然是从王弼时将“万物”改成“天地”的,这样就使句子有了层次感。即便按“天地”解,将“无”“有”理解为“道”也很勉强。如果照这个思路写,句子应该是:“无,天地之始;有,万物之母。”经文为什么还要加两个“名”呢?陈鼓应:“‘无’‘有’是中国哲学本体论或宇宙论中的一对重要的范畴。”这种概念无疑是起始于王弼之后,而不是老子本人。老子解读《周易》,是为了寻找解决社会问题的途径,不会把存在的现象变成虚空的镜像,脱离开社会去研究宇宙没有任何现实意义,因为老子是处在弱肉强食的战国时代。本文无意于纠缠这个问题,作为第一章,肯定是全书的纲领,我们不妨把这个争议存疑,待读完后面章节的内容,再回过头来审视正确与否。

“无名”,指六十四卦卦符;“有名”指六十四卦卦名。六爻卦是两个八卦的组合,原是没有名的,周文王在写卦辞时把第一个字或前两个字作为卦名以示区别,便有了卦名。《道德经》章节的主题通常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卦符,一是卦名。像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即是来自《周易》乾卦,卦象六爻全阳,阳为君子,都为君子代表都为贤,就不要再尚贤,六爻全阳是“不尚贤”这个主题的前提。如八十章:“小国寡民”(连载)《道德经》作者杨吉德本章注文,卦象六爻阴阳互相间隔,各安其位,互不统领,为小国寡民之象。还有如四十章:“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源自于《周易》遁卦卦名,当弱者有灭亡之虞,以选择逃回为上。“遁”就是逃遁、返回;“反者”紧扣着遁字成为四十章主题。所有章节的首句莫不来源于“道”和“名”。

问:什么是“万物”?怎么理解“始”和“母”呢?

答:“万物”并非指山水草木等自然之物,而是各种社会现象,具体讲,就是每章所涉及的主题。为什么“无名”是“万物之始”?是因为卦爻辞中的社会规则是从卦符中归纳出来的,如六个爻位,一三五为动,二四六为静;下为低贱,中为大夫,上为高贵;二为家,五为君,三从武,四从文。众多的六爻卦在各自主题下又延伸出更多的社会万象。不同卦的区分,如《遁》卦,六个爻中四个阳爻在上,形成高压态势;二个阴爻在下,随时有覆灭之险。在这种形势下,不跑更待何时?便有了“遁”的主题。各种社会现象主题(万物)的产生都始于卦符,这是讲每卦主题产生的缘由。

“始”是肇始。每个卦代表一个社会现象类别,对众多社会现象的识别起始于对卦象的分析,此为“无名,万物之始也。”如将不同卦符进行排序,便产生了《乾》《坤》《屯》《蒙》等各种社会状态的认定。

“母”为产生社会行为细则的总纲。用卦名概括某一种社会现象的主导思想,从而引申出更多社会行为细则,此为“有名,万物之母也。”如《屯》卦,卦辞:“屯,元亨利贞。利建侯。”用“屯”命名了水雷卦,确定了卦象显示的社会状态的行为准则,并由此产生了六个不同爻位的行为准则。

本句意在告诉我们《道德经》众多章节不同主题的来源和作用。

故垣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噭。

问:帛书甲本“故垣无欲也,以观其眇”,乙本改为“恒无欲”道德经与周易六十四卦,王弼本之后皆写为“故常无欲,以观其妙。”是否甲本为误写?

答:本章有三个“恒”,这个“垣”字断无误写之理。《说文》:“垣,墙也。”《释名》:“垣,援也。”又有援引之意。“无欲”,没有所求。一般学习《周易》筮卦,多是为了运用预测功能,以断吉凶,从而阻碍了对筮卦中深刻道理的探求。没有个人的所求掺杂其中,才能在研究中领悟到筮卦的微妙之处,以提高自己的社会意识,“善易者不占”即为此意。“故垣无欲也”,要把学习筮卦援引到没有个人私欲的研究上来。

帛书本“以观其眇”,“眇”为本字。眇:细小;微小。没有私欲,方可观察到筮卦中的细微之处。眇还有另一层含义,本章谈筮卦的功能,为总论,《周易》有六十四卦,每一个卦各有主旨,卦和卦之间的区别之处为“眇”,“以观其眇”即区分不同卦之间的细微差别。王弼本改为“以观其妙”,“妙”字显得深奥,给人以任意想象的空间,但失去了“眇”字原有的具体内涵。

问:甲乙本俱为“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噭。”王弼本为“常有欲也,以观其徼。”“噭”怎么讲?

答:“噭”指口中发出的声音。需要注意的是,这句比上句多了个“所”,说明此“其”与上句之“其”主体有变化。上一句没有求测之心,自己可以占筮研究,观察筮卦之象的含义,“其”为筮卦之象;这一句有求测之心,必求专职卜人占筮,由他来讲解筮卦之意,故这个“其”是卜人,“以观其所噭”,以观察卜人所讲的话。这样就使筮卦失去了深度思考的作用。

(连载)《道德经》作者杨吉德本章注文

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有玄,众眇之门。。

问:“两者”有的认为是“无欲”、“有欲”,有的认为是“始”、“母”,有的认为是“无”、“有”,有的认为是“妙”、“噭”,到底以何为准呢?

答:这些说法都解释不通,“同”为重,哪种解释都无法贴切到“同出”。其实“两者”讲的是周易卦的来源,指两个八卦,两个八卦重叠,就产生出不同的六十四卦,为“同出”。六十四卦各有其名,谓之“同出异名”。

问:“同谓玄之有玄”有什么深意吗?

答:前句“两者”指两个八卦,“同”为重,指重叠为六爻卦,然后这一句又写“同谓玄之有玄”,实际上在探讨一个重大的课题。学习过《周易》的都知道,《易传》是儒家学习《周易》的经典,对周易卦名都是从八卦角度来解释,一直延续到今天,是学术界的共识。如《彖辞》:“屯,刚柔是交而难生。动乎险中,大亨贞。”《屯》的八卦下为雷,为动;上为水,为险,故言动乎险中为屯。《蒙》卦:“山下有险,险而止,蒙。”八卦上为山,下为水,故言“山下有险”为蒙。《左传》中记载的占筮例子也是从八卦角度来分析吉凶悔吝。老子不认可用八卦解释卦名,认为应该用六爻卦探求卦名中的玄奥,“玄之有玄”,前一个“玄”指六爻卦比八卦包含更深的道理,后一个“玄”指六爻卦体现出很多的社会规则,故此说“同谓玄之有玄”。从对《周易》的理解看,老子远远高于儒家见解。

(连载)《道德经》作者杨吉德本章注文

问:何为“众眇之门”?

答:一般最后一句话即是本章节的总结和提升,又要呼应首句。首句“道可道也,非恒道也”是《道德经》总道,这一句话讲的是《道德经》各章的分道。“眇”指细微。“众”指六十四个卦以至每卦的六段爻辞。前面写“以观其眇”,说要观察区分卦和卦之间不同的主题特征。这里写“众眇”,是指六十四卦之间卦象乃至主题的细微差别,六十四卦的差别就是《道德经》各章主题的差别,谈《周易》就等于谈《道德经》。“众眇之门”,是走进了解六十四卦不同之处的门径。老子反对用八卦解《易》,提出用六爻卦解释六十四卦卦辞,才能真正走进看懂《周易》奥妙的门径,可惜二千多年来没有人这么去想、去做,当然王弼以后也没人能看懂本章的真实思想。

(连载)《道德经》作者杨吉德本章注文

今译

八卦体现出了人们能够认知的自然现象,八卦组合的六爻卦进而显示出社会规则。但我们不能一成不变的去认知原有理论,而应该站在新时代的角度重新定义筮卦理论。

八卦赋予了自然名称,两个八卦交互而成六十四卦之名。但我们不能一成不变的去理解,而应该站在新时代新角度重新领悟和运用卦名中的思想。

六爻卦的卦符原没有名称,结合社会万象加以主导思想就产生了作用。卦符有了卦名,纷杂的社会万象就有了主题归属。

所以没有个人私欲的研究筮卦,才能够观察和领悟到筮卦之间细微的差别。总是带着个人需求的使用筮卦,则只能观察领悟卜人口中发出的声音。

两个八卦重叠而产生的六爻卦,被赋予不同的卦名。六爻卦比八卦包含更深刻的哲理,还能够映射出更多的社会现象,这是区别六十四卦之间细微差异的唯一途径。​

标签: 周易 八卦 老子 万物 章节

梅花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