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 > 八卦类象

南怀瑾老师:开物与造物有何区别?

南怀瑾老师:开物与造物有何区别?

1.子曰:夫易,何为者也?夫易,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

“开物成务”,物,凡物也;务,事也;开,明之也;成,处之也。事无大小,不能明[则]何由能处!

虽至粗至小之事,亦莫非开物成务。譬如不深耕易耨,则稼穑乌得而(立)[生]!“惟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惟几也故能成天下之务”,是则开物成务者,必也有济(时)[世]之才。

解读:何谓开物?开物与造物有何区别?物对人有用,如何使它对人有用?天下万物各有品性,人应该顺此物此性,将其开显挖掘出来,所谓“正德,利用,厚生”。“屯”卦讲开物,系辞下讲圣人开物成物。天地万物皆有其用,关键在于人能否把它打开,中国人所用东西都是开物而得。比如茶叶,起初人们不知道有什么样的作用,后来通过采摘,被人发现,发挥了茶叶的作用。中药治病也是如此,中药本有的性质,通过不断被人发现、利用,把中药的性质发挥了出来。同样,自然界种植粮食,通过开采开发,使其“性”得以发挥出来,“赞天地之化育”。西方人走上工业化道路系辞八卦类象歌讲的是什么,柏拉图重视制造的工作,“造物”,如雕塑家、工人。中国有一本书《天工开物》,宋应星著。天作其工,人将其联系起来。《孝经》上说:“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孝经》在最平凡的情况下引出天、地、人之间的关系。生命是在天地之间展开,中国人有着强烈的生命意识、宇宙意识。我们吃一粒米、一个馒头都是与天合一,天人始终在一起,农民靠天吃饭。西方人有两个世界:神圣世界、世俗世界。他们认为彼此是隔绝的,因此容易导致物我两分。中国人则不同,神圣即在世俗之中南怀瑾老师:开物与造物有何区别?,天与人能够合一。西方宗教则有饮食禁忌,比如不吃猪肉。“成务”,务指人之间的事务,如父慈子孝,兄仁弟恭。“成务”指成就人际间的各种事务。

2.是故圣人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业,以断天下之疑。是故蓍之德圆而神,卦之德方以知[六爻之义易以贡。]

圆神故能通天下之志,方知故能定天下之业,爻贡(所以)[故能]断天下之疑。易书成,三者备,民患明,圣人得以洗濯其心而退藏于密矣。

[惟]能通天下之志者为能感人心。

解读:圆而神:圆,全也,周全,无所不通。

方以知:卦有方,其形体是固定的,由卦可以推知,卦体的特点是方以知。神是无方的,但卦体有方,有方才能据理知来。方,方体。卦体有方。有方才能为人所知,聚以知来。神无方,由卦推知。

贡:告诉,呈现。

此段谈论易之功用、功效。

3.圣人以此洗心,退藏于密,吉凶与民同患。神以知来,知以藏往,其孰能与于此哉!古之聪明睿知,神武而不杀者夫。

4.吉凶与民同患。

吉凶可以正胜,非圣人之患也。

5.神以知来,知以藏往。

(非神不能显诸仁非知不知藏诸用)

开物于几先,故曰“知来”明忧患而弭其故,故曰“藏往”。

6.古之聪明睿知,神武而不杀者夫!

“神武不杀”,神(知)之大者[也],使知惧而不犯,神武者也。

解读:洗去心中的污浊,从而使心变得清澈、通明,所谓“洗心革面”。收敛自己的心,感天下之志。“退藏于密”就是不受干扰,唯有如此才能“吉凶与民同患”。“神以知来,知以藏往”,人的神藏于心中,神会因知而来,这是讲是洗心的效果。我们可以联系儒家讲的“三达德”来理解后面这句话:“聪明睿知”——智,“神武”——勇,“不杀”——仁。

7.是以明于天之道而察于民之故,是兴神物以前民用。

言天之变迁祸福之道,由民之逆顺取舍之故,故作易以先之。

8.圣人以此齐戒以神明其德夫!

民患除,忧疑亡,用利身安,故可退藏于密,穷神知化以崇高其德也。自此而下,又历言其德之出而异名也。

解读:圣人、君子能够为民表率,作其引导者,因此要先知先行,有“觉民”意识。“神明”应为动词,圣人应该“穷神知化以崇高其德”,一方面明己之德,另一方面明人之德。《易》为君子谋,君子学《易》应该有安顿天下之心。

9.是故阖户谓之坤,辟户谓之乾,一阖一辟谓之变,

阖户,静密也,辟户,动达也,形开而目睹耳闻,受于阳也。一动一静,是(道)[户]之常,专于动静则偏也。“一阖一辟谓之变”,人之有息,盖刚柔相摩、乾坤阖辟之象也。

10.制而用之谓之法,

因其变而裁制之以教天下,圣人之法也。

11.利用出入,民咸用之,谓之神。

用之不穷,莫知其乡,故名之曰神。

[虚静(昭)[照]鉴,神之明也。无远近幽深,利用出入,神之充塞而无间也。]

南怀瑾老师:开物与造物有何区别?

解读:“神”是要有利于人的,为民所用。这与西方人格神大有不同,人格神是让人崇拜,但中国文明的“神”是让人来利用它,来服务于国家和社会的治理。中国文明也正是立足于人,以人为本的。

12.是故易有大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

四象即乾之四德,四时之象,故下文云“变通莫大乎四时”。尽吉凶之理,则能尽天人之助而成位乎其中(矣),故下云“崇高莫大乎富贵”。

有吉凶利害,然后人谋作,大业生;若无施不宜,则何业之有!

解读:哲学上讲这是宇宙生成论。在这里可以理解为圣人作易之法、卜筮之法。周敦颐《太极图说》:“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气本论”是一种解释性的理论,“理本论”是一种生成性的理论。“太极”隐含了“一”,“太和”隐含了“二”。世界本身就是动的,就是生生不已。张子还重视“天”,可能意识到时间和空间的无限性,肯定了世界的存在,试图去理解它。“太虚”是合气与神,神在气中,人死后身体归于土,神气归于天。神、气一体,“气”不光指自然之气、物质之气,而是蕴含了“神”。神、气有特殊的联系,世界生生不已而神妙莫测。柏拉图认为,“知识就是回忆”,“生命就是灵魂的转生”,这样看来世界就没有新奇的可能。而中国人则强调世界是在不断变化发展的南怀瑾老师:开物与造物有何区别?,正因为如此,生命才充满了生机,一片生意。

此句与“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区别?

老子的“道”与易传的“神”有些相似。在老子那里,认为道生天地,但在易传,认为天地本就在那里。

太极与太和:极为一,而“和”其实是隐藏的二,必须有两者才能有和。《中庸》对“和”解释的很透彻,强调中与和的概念。《中庸》原文对“中”与“和”这样说:“喜怒衰乐之末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意思就是人的内心没有发生喜怒哀乐等等情绪时,称之为中。发生喜怒哀乐等等情绪时,始终用“中”的状态来节制情绪,就是“和”。

太虚:神与气的结合,神气一体。

13.是故法象莫大乎天地,变通莫大乎四时,见象著名莫大乎日月,崇高莫大乎富贵,备物致用,立成器以为天下利,莫大乎圣人。

本节讨论筮的作用,圣人对于世人的大用,圣人要开物,将物的作用发挥出来。圣人必须要有利于天下。圣人立人极,在方方面面造福于世人,才得到世人的尊仰。

14.天生神物,圣人则之;

天生蓍龟,圣人则之以占兆。一云“占之以兆”。

解读:“天生神物”是说龟筮。

这里阐明了圣人与天的关系,人要法天而知,取法于天,圣人相当于一个中介。

圣人来体会天意,推测天心,取象于天。中国的圣人更有主动性,天意为何,需要圣人去看去悟。而西方宗教则认为,神的话语需由先知传达,神直接告诉人,人要获知天意并不能借助自己的能力,没有主动性。而中国的河图、洛书,需要人仔细参看,才能参透一点天意。可见,中西方在参透天意的主动性上表现有所不同。中国的“天”强调了人的主体性,给人以自强不息的动力,所谓“圣希天,贤希圣,士希贤。”(《通书》)敬天之人常有自强向上之精神,而敬神之人则可能会有消极心态,等待神的拯救。这是中西之别。

南怀瑾老师:开物与造物有何区别?

15.天地变化,圣人效之;

天地变化,圣人作易以(着)[蓍龟]效之,故曰“圣人效之”。

16.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

作易以示人,犹天垂象见吉凶;作书契效法,犹地出图书。一云犹河洛。

解读:补原文:《易》有四象,所以示也。

四象本义为阴阳老少。《周易折中》在解释四象时认为是四类象:天生神物,天地变化,河出图洛出书,天垂象见吉凶。

17.[系辞焉,所以告也。]

[易象系之以辞者,于卦既已具其意象矣,又切于人事言之,以示劝戒。]

18.易曰:“自天祐之,吉无不利。”子曰:祐者,助也,天之所助者顺也。

(自)易曰“自天祐之”,此(篇)[言]宜在“立心勿恒凶”下,盖上言“莫益之”,故此言多助也。

解读:补原文:人之所助者,信也。履信思乎顺,又以尚贤也。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也。

信:信实,诚信。履:体也,践履信实,也可为人所信,从而得人之助。有德者,天助之。如何做到吉无不利?履信,思乎顺,不怨天尤人,并尚贤。

补原文: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

为什么“象”比“书”和“言”更优越?立象以尽意,是说一定要找到一个能充分表达这个象的符号。如做广告,要想做到推广,必须找到一个最好的象(符号)来表达。意本身有许多精微的内涵,难以表达。西方比较追求于表达这种精妙,采用言辞,却往往难以表达。

情伪:真实情况与虚伪。言是用来表达象的,附属于象。

19.变而通之以尽利,

南怀瑾老师:开物与造物有何区别?

理势既变,不能与时顺通,非尽利之道。

20.鼓之舞之以尽神。

鼓天下之动者存乎神。神一作辞。

天下之动,神鼓之也,神则主(于)[乎]动,故天下之动,皆神[之]为(之)也。辞不鼓舞则不足以尽神,辞谓易之辞也。于象固有此意矣,又系之以辞,因而驾说,使人向之,极尽动之义也。歌舞为巫风,言鼓舞之[以]尽神者,与巫之为人无心若风狂然,主于动而已。故以好歌舞为巫风,犹(之)[云]如巫也。巫主于动,以至于鼓舞之极也,故曰尽神。因说鼓舞之义,故取巫(以)为言。语其动而已

解读:横渠解说为以言辞来鼓之舞之,将人的精神鼓动起来。

21.乾坤,其易之緼邪!乾坤成列而易之乎其中矣,乾坤毁则无以见易,易不可见,则乾坤或几乎息矣。

阴阳、刚柔、仁义之本立,而后知趋时应变,故乾坤毁则无以见易。

感而后有通,不有两则无一,故圣人以刚柔立本,乾坤毁则无以见易。

乾坤既列,则其间六十四卦爻位错综以为变易。苟乾坤不列,则何以见易?易不[可]见,则是无乾坤。乾坤,天地也;易,造化也。圣人之意莫先乎要识造化,既识造化,然后(有)[其]理可穷。彼惟不识造化,以为幻妄也。不见易则何以知天道?不知[天]道则何以语性?

[不见易则不识造化,不识造化则不知性命,既不识造化,则将何谓之性命也?][有谓心即是易,造化也,心又焉能尽易之道!]

[易乃是性与天道,其字日月为易,易之义包天道变化。]

[释氏之言性不识易,识易然后尽性,盖易则有无动静可以兼而不偏举也。]

解读:中:三者才有中,两者执其端,三者执其中。西方则立一。感而后有通,不有两则无一,互感才有通。

中者,天下之大本也。本就是根。所以“中”一定要充满生机,内蕴而发力量。“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育的力量需要生机。

22.是故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化而裁之谓之变系辞八卦类象歌讲的是什么,推而行之谓之通,举而错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

一阴一阳不可以形器拘,故谓之道。乾坤成列而下,皆易之器。乾坤交(变)[通],因约裁其(变)[化]而[指]别之,[则名体各殊,]故谓之变。推(而)行其变,尽利而不遗,可谓通矣;

举尽利之道而错诸天下之民以行其典礼,易之事业也。遗一作匮。

(约裁其化而指别之则名体各殊故谓之变)

运于无形之谓道,形而下者不足以言之。(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天道也圣不可知也无心之妙非有心所及也)“形而上[者]”是无形体者(也),故形(以)[而]上者谓之道也;“形而下[者]”是有形体者,故形(以)[而]下者谓之器。无形迹者即道也,如大德敦化是也;有形迹者即器也,见于事实(如)[即]礼义是也。

(圣人因天地之化裁节而立法使民知寒暑之变故谓之春夏秋冬亦化而裁之一端耳)

凡不形以上者,皆谓之道,惟是有无相接与形不形处知之为难。须知气从此首,盖为气能一有无,无则气自然生,[气之生即]是道(也)是易(也)。

解读:前面说到“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交感互生为道。道的基本含义是道路,与行走变化有关。又说:道是道理,器是形器,有器必有道,道器不离。阴阳聚之有其道,阴阳互感而生道。动则有道,动则有神,所以这二者也息息相关。但万物各有其道,如天道、地道、人道,各有不同。

补原文:是故夫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像其物宜,是故谓之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系辞八卦类象歌讲的是什么,而观其会通,以行其典礼,系辞焉以断其吉凶,是故谓之爻。

这是第七章内容的重申。

极天下之赜者存乎卦,鼓天下之动者存乎辞;

赜:杂乱。以卦来极天下杂乱之事物,以言辞来鼓动天下之人。

23.化而裁之存乎变,推而行之存乎通,

[常人之学,日益而(莫)[不]自知也。仲尼行(者)[着]习察,异于他人,[故自]十五至[于]七十,化而裁之,其进德之盛者欤!]

[圣人因天地之化裁节而立法,使民知寒暑之变,故为之春夏秋冬,亦化而裁之之一端耳。]“变则化”,由粗入精也,“化而裁之谓之变”,以着显微也。“化而裁之存乎变”,存四时之变,则周岁之化可裁;存画夜之变,则百刻之化可裁。[“推而行之存乎通”,]推四时而行,则能存周岁之通,推画夜而行,则能存百刻之通。

24,神而明之,存乎其人,默而成之,不言而信,存乎德行。

上天之载,无声臭可象,[正]惟仪刑文王,当冥契天德而万邦信说,故易曰“神而明之,存乎其人”。

[“神而明之,存乎其人”,]不知上天之载,当存文王。“默[而]成[之,存乎德行]”,[学者常存德性,则自然默成而信矣。“神而明之,存乎其人”,道至有难明处而能明之,此则在人也。凡言神,亦必待形然后着,不得形,神何以见?“神而明之,存乎其人”,然则亦须待人而后能明乎神。

[存文王则知天载之神,存众人则知物性之邪。]

解读:通:亨,通行,通达之意。神是由人来明的,人可通乎神明。《中庸》说:“故为政在人。”这也是强调人的主体性。人完全可以通过修身、修道来影响政治,通过一种“贤能政治”来造福于民。从法律上来讲,法制其实是“拜物”,单纯的只讲法制有可能会流入“拜物”的弊端。法律条文越细、越严密,反而可能导致没有给人自我成长、向善的可能性和机会。法应该从属于人,为人所用,而不能僵化、限制人的合理需求与发展。最好的制度是人治,以人治人,以圣贤之人、贤能之人来治理国家和社会。圣人通过教化,使百姓“明明德”,能够自我成长,人与人之间形成良好的人伦关系和秩序,并不断演进。

标签: 文化 太极 中庸

梅花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