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道家思想

廉江一中孔子像——高中历史人教2003课标版教学活动

廉江一中孔子像——高中历史人教2003课标版教学活动

共1课时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 高中历史 人教2003课标版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百家争鸣的时代背景、诸子百家的具体内容(代表人物、时期、主张)、百家争鸣的的影响与现实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组收集资料、分组合作讨论等活动,使学生学会团结协作,提高学生从历史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分析问题、提炼观点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讲述百家争鸣的具体内容与意义,让学生感悟我国的悠久历史文化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指什么思想,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与爱国热情,树立自主创新意识及正确对待人类文化遗产的科学态度。

2学情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二学生,关于百家争鸣的有关内容,一方面学生在初中时候已经有了一定基础,另一方面语文课本中也有一些先秦诸子散文的相关内容。但是廉江一中孔子像——高中历史人教2003课标版教学活动,由于年代的久远,学生对这节课的内容仍旧是感到比较生疏的,因此,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并让学生深入其中来感受先代哲人的智慧成了一个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3重点难点

本课重点:“百家争鸣”形成的原因以及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本课难点:百家争鸣的影响与现实意义。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图片《廉江一中孔子像》

孔子是我国春秋时期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和政治家,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春秋战国时期,除了儒家,还有道、法、墨等9家,不同学派的思想家针对当时社会上和学术上的各种问题,争相发表不同见解,展开争论,从而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活动2【讲授】百家争鸣

合作探究一: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会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结合史料分析)

材料一

“开阡陌,废井田”。

——《商君书》

材料二

周天子伸手向鲁“求金”、“求车”。

——《周语》

材料三

春秋战国时期,贵族垄断教育、学术的局面被打破,出现了私人讲学,平民百姓也开始接受教育。

……原来社会地位较低的士,在社会生活中活跃起来,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

——人教版

一、百家争鸣原因

1、经济:井田制崩溃;

2、政治:周王室衰微;

3、文化:私学兴起,学术下移(学在官府→学在民间);

4、阶级关系:士阶层崛起。

【典例1】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A.私学发展,涌现出大量人才

B.诸侯争斗激烈,各种治国观点层出不穷

C.阶级阶层间关系复杂,矛盾众多

D.社会处于划时代的重大变革时期

过渡:一定时期的思想是这一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针对当时的社会环境,诸子百家分别提出了哪些思想主张?

二、诸子百家(分组讨论)

1、儒家

(1)孔子思想:仁、礼、德治、有教无类等。

【典例2】孔子思想中的“礼”是指()

A、礼貌B、礼器C、法律D、西周时的等级名分制度

【典例3】“孔子象征着什么?一种文化,一种精神,一种观念,还是一种财富?”在中国,如果有人用这样一个问题去问市民,他得到的回答可能会千差万别,因为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答案都可能成立。下列表述不属于孔子思想的精华内容的是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B.以德治民,反对苛政

C.维护周礼,贵贱有序D.“有教无类”

【典例4】孔子“仁”的思想在先秦时期所体现的进步意义主要是()

①有利于抑制统治者的暴政②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

③成为各国变法的理论依据④有利于调解社会人际关系

A.①②④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结合教材与下列材料,概括孟子和荀子的思想。

材料一“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材料二“人无有不善”。

——孟子

材料三“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

材料四“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荀子》

(2)孟子思想:仁政、性善论、民贵君轻。

(3)荀子思想:性恶论、君舟民水、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2、道家

【老子名言】

(1)道生一廉江一中孔子像——高中历史人教2003课标版教学活动,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是万物的本原

(2)无为,则无不治。

无为而治

(3)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朴素辩证法思想

3、法家韩非思想

4、墨子思想

学派代表时代主张

“仁”的思想民本思想人性论其他

儒 孔子春秋仁、礼(核心)德治性相近有教无类

孟子战国仁政民贵君轻性善论

荀子战国仁义君舟民水性恶论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道 老子春秋道”是万物的本原、无为、朴素辩证法思想、小国寡民

法韩非战国因时改革、以法治国、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墨墨子战国兼爱、非攻、尚贤、节俭

【连连看】

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儒不治

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墨法治

劳苦大众的行动帮会道贤治

拥有无限同情心与向法仁治

上心的文化人学派

【古为今用】

如果你是信奉儒、法、道的老师,如何遏制学生上课说话的现象?

儒家:这是品行和自我约束力问题,主张思想教育;

法家:这是违纪行为,主张严格惩罚;

道家:这是人的本性,主张顺应自然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指什么思想,等自我觉悟。

【典例5】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的影响有

①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

②道家学说构成了中国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③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④对后世文化学术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②③D.②③④

合作探究二::“百家争鸣”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1、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

3、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课后拓展】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视人之身若其身,谁贱?视人之家若其家,谁乱?视人国若其国,谁攻?

材料二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材料三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前后相随。

材料四文王行仁义而王天下,偃王行仁义而丧其国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指什么思想,是仁义用于古而不用于今也。故曰:世异则事异。

请回答:

(1)概括四则材料的观点或主张。

(2)根据相关观点,分别指出四则材料所代表的学派。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述思想哪个对当时影响最大?哪个对后世影响最大?

【教学反思】本节课的设计理念是以新课标考纲为核心,让学生在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中接受知识。由于学生对本节课内容有一定的知识基础,所以上起来也基本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在国学教学相对薄弱的今天,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向学生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在先秦以前就已经非常的博大精深,特别是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也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对今天开放的世界,我们该如何面对世界各国的文化,有着很强的指导借鉴意义。同时对“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的分析,也让学生进一步明确:一定时期的思想观念是一定历史时代的产物,是在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相应的社会关系的基础上创造和构成的。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加强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热爱和学习祖国传统文化的热情。

学完本课后,学生的思想得到了一些熏陶,尤其是很多积极的思想让他们很有感触。我还结合了语文《论语十则》加深了学生们对儒家思想的认识,当堂进行了课文背诵。但毕竟学生思想还不成熟,很多东西对于他们来说都很抽象,因此不能讲的过多过深。总的来说,这节课的整体效果还可以。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课时设计 课堂实录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图片《廉江一中孔子像》

孔子是我国春秋时期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和政治家,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春秋战国时期,除了儒家,还有道、法、墨等9家,不同学派的思想家针对当时社会上和学术上的各种问题,争相发表不同见解,展开争论,从而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活动2【讲授】百家争鸣

合作探究一: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会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结合史料分析)

材料一

“开阡陌,废井田”。

——《商君书》

材料二

周天子伸手向鲁“求金”、“求车”。

——《周语》

材料三

春秋战国时期,贵族垄断教育、学术的局面被打破,出现了私人讲学,平民百姓也开始接受教育。

……原来社会地位较低的士,在社会生活中活跃起来,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

——人教版

一、百家争鸣原因

1、经济:井田制崩溃;

2、政治:周王室衰微;

3、文化:私学兴起,学术下移(学在官府→学在民间);

4、阶级关系:士阶层崛起。

【典例1】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A.私学发展,涌现出大量人才

B.诸侯争斗激烈,各种治国观点层出不穷

C.阶级阶层间关系复杂,矛盾众多

D.社会处于划时代的重大变革时期

过渡:一定时期的思想是这一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针对当时的社会环境,诸子百家分别提出了哪些思想主张?

二、诸子百家(分组讨论)

1、儒家

(1)孔子思想:仁、礼、德治、有教无类等。

【典例2】孔子思想中的“礼”是指()

A、礼貌B、礼器C、法律D、西周时的等级名分制度

【典例3】“孔子象征着什么?一种文化,一种精神,一种观念,还是一种财富?”在中国,如果有人用这样一个问题去问市民,他得到的回答可能会千差万别,因为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答案都可能成立。下列表述不属于孔子思想的精华内容的是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B.以德治民,反对苛政

C.维护周礼,贵贱有序D.“有教无类”

【典例4】孔子“仁”的思想在先秦时期所体现的进步意义主要是()

①有利于抑制统治者的暴政②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

③成为各国变法的理论依据④有利于调解社会人际关系

A.①②④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结合教材与下列材料,概括孟子和荀子的思想。

材料一“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材料二“人无有不善”。

——孟子

材料三“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

材料四“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荀子》

(2)孟子思想:仁政、性善论、民贵君轻。

(3)荀子思想:性恶论、君舟民水、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2、道家

【老子名言】

(1)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是万物的本原

(2)无为,则无不治。

无为而治

(3)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朴素辩证法思想

3、法家韩非思想

4、墨子思想

学派代表时代主张

“仁”的思想民本思想人性论其他

儒 孔子春秋仁、礼(核心)德治性相近有教无类

孟子战国仁政民贵君轻性善论

荀子战国仁义君舟民水性恶论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道 老子春秋道”是万物的本原、无为、朴素辩证法思想、小国寡民

法韩非战国因时改革、以法治国、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墨墨子战国兼爱、非攻、尚贤、节俭

【连连看】

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儒不治

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墨法治

劳苦大众的行动帮会道贤治

拥有无限同情心与向法仁治

上心的文化人学派

【古为今用】

如果你是信奉儒、法、道的老师,如何遏制学生上课说话的现象?

儒家:这是品行和自我约束力问题,主张思想教育;

法家:这是违纪行为,主张严格惩罚;

道家:这是人的本性,主张顺应自然,等自我觉悟。

【典例5】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的影响有

①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

②道家学说构成了中国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③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④对后世文化学术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②③D.②③④

合作探究二::“百家争鸣”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1、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

3、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课后拓展】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视人之身若其身,谁贱?视人之家若其家,谁乱?视人国若其国,谁攻?

材料二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材料三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前后相随。

材料四文王行仁义而王天下,偃王行仁义而丧其国,是仁义用于古而不用于今也。故曰:世异则事异。

请回答:

(1)概括四则材料的观点或主张。

(2)根据相关观点,分别指出四则材料所代表的学派。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述思想哪个对当时影响最大?哪个对后世影响最大?

【教学反思】本节课的设计理念是以新课标考纲为核心,让学生在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中接受知识。由于学生对本节课内容有一定的知识基础,所以上起来也基本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在国学教学相对薄弱的今天,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向学生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在先秦以前就已经非常的博大精深,特别是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也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对今天开放的世界,我们该如何面对世界各国的文化,有着很强的指导借鉴意义。同时对“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的分析,也让学生进一步明确:一定时期的思想观念是一定历史时代的产物,是在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相应的社会关系的基础上创造和构成的。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加强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热爱和学习祖国传统文化的热情。

学完本课后,学生的思想得到了一些熏陶,尤其是很多积极的思想让他们很有感触。我还结合了语文《论语十则》加深了学生们对儒家思想的认识,当堂进行了课文背诵。但毕竟学生思想还不成熟,很多东西对于他们来说都很抽象,因此不能讲的过多过深。总的来说,这节课的整体效果还可以。

Tags:1课,百家争鸣,儒家思想,形成,教学

标签: 思想 百家 战国 春秋 儒家

梅花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