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哲学思想

达·芬奇式的天才,不仅仅是语言哲学的奠基者

达·芬奇式的天才,不仅仅是语言哲学的奠基者

你若愿意做完整的人,可去变卖你的所有,分给穷人。这样你就必有财宝在天上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思想,你还能来跟从我。——《圣经· 新约· 马太福音》

达·芬奇式的天才,不仅仅是语言哲学的奠基者

世界上有两种思想家,一种因为思想深邃、高远而被人们膜拜者,如柏拉图、康德、黑格尔、老子、释迦牟尼、孔德、弗洛伊德;还有一种是因为观念清晰,易被人们普遍理解的价值观,如耶稣、孔子、卢梭、马丁·路德·金等。在人类以“真理主义”为圭臬的当下,能够两种思想兼有的智者,却如凤毛麟角,而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算是其中之一。

维特根斯坦被称作“达·芬奇”式的天才,不仅仅是语言哲学的奠基者、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数理逻辑学家,还是数学、机械设计、工程学、音乐方面绝对一流的高手。所以,当维特根斯坦重返剑桥大学的时候,罗素激动的把这个消息告诉了每一个人,而经济学家凯恩斯也兴奋的说“上帝总算来了”。

从苏格拉底开始,思想家往往给人一种安贫乐道、超然世外的感觉,因为他们常常仰望星空,却从不在乎脚下真实的生活,内心的状态就像《紫芝歌》中“唐虞世远,吾将何归;驷马高盖,其忧甚大”一样。庄子、陶渊明、斯宾诺莎,便是为了不让“心为形役”,宁愿过着清贫的生活。维特根斯坦却是一个特例,出生在富有显赫的家族,而又像释迦牟尼一样将之抛弃,回归一穷二白的人。

19世纪末,欧洲有两大赫赫有名的犹太家族,排在第一的是罗斯柴尔德家族,紧随其后的便是维特根斯坦家族。维特根斯坦的父亲是一位商业天才,即使在“大萧条”期间,也能让家族企业保持丰厚的利润。他的母亲出身于富裕的银行世家,是著名经济学家哈耶克的族亲(1974年,哈耶克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其自幼热爱文艺,并接受优良的贵族教育。所以在维特根斯坦小时候,他的母亲就给他们提供了欧洲最好的家庭教育:专职的家庭教师,教育英语、德语、拉丁语、文学、艺术、宗教学……。并且,很多欧洲的名流也常出入其家,如音乐家勃拉姆斯、古斯塔夫·马勒、理查德·斯特劳斯、克拉拉(舒曼之妻),作家穆齐尔、物理学家赫兹、波兹曼……。对于维特根斯坦来说,出身的好处显而易见,他所接受的精良教育,以及受到的文化的熏陶,都是其他人无法比拟的。

维特根斯坦出身豪门,自带有些纨绔子弟的风格和出身上流社会的气质,却在骨子里厌恶这个阶层人群的生活方式。1913年,他的父亲去世,他把得到的遗产进行划分,通过一个声望颇高的《火炬》杂志,将其中一部分匿名捐献给20多位科学家、艺术家和诗人,剩余的留给了亲人。赞助贫困的科学家、艺术家也是维特根斯坦家族已久的传统。这其中包括雕塑家罗丹、诗人里尔克和特拉克尔、以及剧作家、画家科柯施卡、建筑理论家阿道夫·路斯等。例如,诗人特拉克尔,他得到了2 万克朗,而他那首著名的《舍巴斯蒂安之梦》只不过给他带来400 克朗的稿酬,突如其来的财富,令病魔缠身的诗人重燃生活的希望。

冥想、沉思、觉悟、出世是古典圣贤的特征,狂躁、疯癫、现实、怪诞却成为二十世纪许多哲人的标志。维特根斯坦除了高智商以外,也继承了其家族性格怪诞的基因。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维特根斯坦与哥哥保罗不顾家人反对,加入志愿兵参战。与其说是为了展现贵族的英勇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思想,倒不如说“战争是一种体面的自杀方式”是他个人的价值观,因为在他们家族中流淌着怪诞而又极端的血液——自杀与死亡。维特根斯坦的一心求死,让他在战争中表现出无人能及的英勇、无畏,但是死亡并没有来临,却让他立下了赫赫战功,多次获得高级勋章。与此同时,他的中学同学希特勒安稳的当了几年后勤下士后,仅获得了一枚铁十字勋章。

(维特根斯坦14岁的时候,被家人送到奥地利一所寄宿中学里读书,在这所学校里,维特根斯坦遇到了一位性格不合的同学——阿道夫·希特勒。希特勒与维特根斯坦同岁,希特勒在《我的奋斗》中提到中学时代,学校有一个令人非常不愉快的犹太同学,让他坚信犹太人是不可信任的。据说这位同学就是当时在校园里风光无限,人人羡慕的维特根斯坦。维特根斯坦无形中刺激了希特勒那颗敏感而又争强好胜的心,即使他们两个并没有共同语言,并且维特根斯坦也反感犹太人的传统文化。)

战争与死亡的切身感受,让维特根斯坦的思想起到了极大的转变。他最初的哲学思想来自于叔本华的意志哲学,因为当时叔本华是德语区广泛流传流行的哲学,好读、易懂、严谨、现实,并具有浓厚的悲观主义色彩达·芬奇式的天才,不仅仅是语言哲学的奠基者,符合了德意志民族阴郁的特性。战争改变了他的价值观,而《逻辑哲学论》的初稿就是在一战战场上完成的,这不仅是维特根斯坦思想上的第一次转变,也是西方哲学走向语言学的标志。

《逻辑哲学论》虽然只有几十页,却是如同天书般的作品,乃至于即使受到严格专业教育的学者,也只能略知一二,或许只有像罗素这样少数的大师,才会深感其中的奥妙。专业的严谨性与不拘一格的创造性,也是维特根斯坦独特的风格和魅力。

维特根斯坦在书中直接指出,现代的世界观都是建立在一种幻觉的基础之上,越是震撼灵魂的事情,越是难以说清。就像人生、理想、生命的意义、信仰、灵魂等,无法用逻辑与物理学上给出一个准确、统一、清楚的答案一样。所以,难以理清的东西,最好的方式就是保持沉默。但是,他又坚信语言的出现,是人类思想的表达,是整个文明的基础,思想的本质和答案都可以在人类语言中寻找。

很多哲学家,都像海德格尔这样通过一生的哲思,从日常走向形而上学,再从形而上学走向“诗意的栖居”。而维特根斯坦这样出世的学者,能够在严谨的逻辑思考中,再走回到日常生活中来,并感受、体验生活,确实令人惊叹。在维特根斯坦晚年写的《哲学研究》中能够看到,他继承了古希腊思想的精髓,像苏格拉底那样直观而又肆无忌惮的谈论或者怀疑想到的任何一个问题和现象,同时又相伴着精密的逻辑,并让学院派的缜密和生活气息相互融合,依靠纯粹的思辨来达到大成的圆满。

在写《哲学研究》的时候,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在酝酿着。他的中学同学希特勒得以兑现自己多年前暗下的决心,要给犹太人和全世界极大的报复,携带了复仇主义的纳粹在德国势不可挡。维特根斯坦家族为求自保,捐给了纳粹政府巨额的财产,以求抹掉犹太血统的痕迹。而在战争期间,维特根斯坦感受到了当年校友给全人类的致命威胁。

经历过人类历史上最为空前惨烈、血腥的战争,跟那一代许多思想家诸如罗素、加缪、萨特、阿伦特……一样,维特根斯坦的思想变得更加的深刻。在残酷的杀戮中,他身边很多的学生、朋友、亲人死于非命,内心渴望着能够更深刻去了解世界真实的境况。二战结束不久,他便辞去了剑桥大学的教职,来到了爱尔兰西海岸的一个小渔村生活,住在一间临海的小木屋里。

维特根斯坦用几十载的生命历程去体悟人世间的哲学,无论是从军、教师、流浪、行走、抗争……这不仅是他对生命体验与领悟的历程,还是一种人生的修行,他把哲学与自己的生命合二为一,这更像是中国传统哲学提倡的“知行合一”。正如他所说的:“我的全部著作都是我对自己的独白,著作里所说的每个话题,都是我对自己的窃窃私语。”

维特根斯坦曾经渴望着能够师从著名物理学家、哲学家玻尔兹曼,不幸的是1906年波尔兹曼自杀了,这让维特根斯坦的物理学梦最终破碎。随后,维特根斯坦分别在柏林夏洛滕堡工学院学习机械工程(柏林工业大学)和英国维多利亚大学学习航空工程动力学,研究当时最先进的螺旋桨和发动机技术。在此期间,维特根斯坦为了更深入的去研究数学,阅读了数学家、哲学家罗素与怀特海合著的《数学原理》,以及弗雷格《算术基础》,从而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开始到剑桥大学去旁听罗素的课程。(罗素于1950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在1911年的夏天,维特根斯坦拜访弗雷格之后,便听从了这位数学家的推荐,放弃了继续深造工程机械专业,而是进入了剑桥大学三一学院读哲学的研究生,问学于罗素门下。当罗素看到了维特根斯坦所呈上的论文时,大为赞叹,称遇到了一位天才,并在回忆录中说,与维特根斯坦的相识,是他一生中最令人兴奋的智慧探险之一。

而在不久以后,来自中国的一个年轻人踏上了剑桥的求学之路,此人便是徐志摩。1918年,21岁的徐志摩离开北大,从上海启程赴美国学习银行学。留学第一年,进的是美国的克拉克大学(Clark ),而后他进历史系,选读社会学、经济学、历史学等课程,以期自己将来做一个中国的“汉密尔顿”。入学十个月即告毕业,获学士学位,得一等荣誉奖。但他并不以此为满足,当年即转入纽约的哥伦比亚大学的经济系,攻读硕士研究生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思想,徐志摩也因此获得了广泛的哲学思想和政治经济学等知识。

1920年徐志摩受到英国哲学家罗素的吸引,摆脱了哥伦比亚大学博士荣誉头衔的吸引,横渡大西洋来到英国,想求学于罗素门下,不料罗素因为反战而被剑桥开除,致使他不曾达到跟随罗素从学的夙愿。而此时的维特根斯坦也刚刚完成学业离开剑桥。徐志摩在伦敦政治经济学院里混了半年,正纠结着想离开的时候,这时,他结识了林长民及其女儿林徽因,并经林长民介绍,认识了英国作家高尔斯华绥。1921年由于狄更生的介绍和推荐,徐志摩以特别生的资格进了剑桥大学皇家学院,研究政治经济学。在剑桥两年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开始创作新诗。

历史虽然不能改写,然而却可以让人重新思考过往。继孔子之后,中国再也没有出现过享誉世界的思想家,徐志摩在学习与思考方面也称得上天才,倘若成功求学于罗素门下,与维特根斯坦成为师兄弟,并受之影响,或许真的能改变中国思想史。很多人对徐志摩的理解仅停留在其求学阶段书生意气之时,还有很多充满浪漫主义的诗句。然而,徐志摩完成学业回国后,逐渐成为一个对社会、对人、对事物都具有深刻洞察力的人达·芬奇式的天才,不仅仅是语言哲学的奠基者,思想的深邃远远超过鲁迅和胡适。不幸的是,正值人生、事业、思想上升的初期,却在此时罹难去世。

标签: 斯坦 哲学 希特勒 主义 求学

梅花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