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道家思想

儒、法、道、墨四种管理思想,对中国企业管理的产生的影响

儒、法、道、墨四种管理思想,对中国企业管理的产生的影响

众达朴信人力资源管理专家 杨少杰

前几年对中国企业中的一些管理现象感到迷茫,这种迷茫来自于实践和理论的一种矛盾,后来随着接触企业逐渐增多慢慢开始理解,因为本土企业发展就处在对立与协调环境中,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在传统管理思想中本身就有儒法思想的对立与协调,二是西方管理理念和中国企业环境也存在对立与协调。三是我们正好处于一个从封闭走向开放的环境,这三点方面决定了中国的管理必然会出现明显的矛盾。

由此作者想重点阐述传统管理思想体系,便于理解传统管理思想对目前中国式企业管理的产生的影响。下面推出的系列将详细介绍儒、法、道、墨四种管理思想道家管理思想的核心,由于其逻辑严谨有助于理解传统管理思想的核心理念,同时也能够看出这些思想在如今的管理中留下的痕迹。这一篇,我们重点介绍道家思想

无为而为的道家思想

这是最具智慧的管理思想。

道家思想的智慧不是这个时代人能够诠释出来,这是时代的局限性所决定,就像我们在指责或批评前人的愚昧时,他们也是受到了时代的局限性,并非我们更具智慧。当然这不影响对他们的批判,虽然有些不公平,但是只有敢于否定和批判,才有可能被当今及后世之人超越。同样也许有一天,我们也会被后世之人所批评和指责我们的愚昧,我们也不能认为他做的不对。

道家思想最厉害的地方就是对管理学的颠覆,儒、墨、法三家的管理思想中,都带有目的性,符合管理学的规律,然而道家思想却是要实现无追求、无目的,在这个理念下会消灭管理的第一属性——目的性。道家思想认为由于管理具有目的性,所以管理问题接踵而来,组织是在产生问题——解决问题——产生新问题中得到发展,这是组织发展规律,没有问题的组织就不是一个真正的组织,因此道家思想的解决之道就要消灭目标、消灭组织,彻底的解决了管理学难题,而且必须首先消灭人性

道家思想虽然是最具智慧的思想,也是最脱离时代特征的思想,让人望尘莫及,在没有消灭人性之前始终停留在虚幻之中。

管理思想一:组织愿景——至德之世

老子这位思想家把社会乱象归咎于“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认为消灭了人性也就解决了问题的根源,因而为道家思想提出的组织愿景是“至德之世”。

“至德之世,不尚贤,不使能;上如标枝,民如野鹿,端正而不知以为义,相爱而不知以为仁,实而不知以为忠,当而不知以为信;蠢动而相使,而不知以为赐。是故后行而无迹,事而无传。”(《庄子》),这是道家对组织愿景的描述

道家主张人类放弃改造自然的行为和人性具备的仁义礼智,恢复淳朴、真实的自我,保持无拘无束无知无欲的原始生活,建立返朴归真,回归自然的“至德之世”。在“至德之世”中,人与动物、与自然遵守大自然的法则,使人类完全处于自然状态,没有所谓的仁义,礼智等“今世”人为的道德观念,也就没有虚伪、没有欺骗、没有混乱,人类无知无欲就会过着无拘无束的生活,社会道德处于无比纯真状态,也不会破坏生存环境,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是天人合一的状态,庄子就把这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称为“天乐”。

不难看出,能提出这种组织愿景的思想家是基于对人性彻底失望。

管理思想二:管理模式——小国寡民

通过对“至德之世”的理解,其实可以想象到理想的组织形式应该是一种无形的组织形态,实现不了无形的组织形态,最佳模式就是小国寡民。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老子》)小国寡民是典型的小而优、小而精的组织管理模式,这种模式是“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其管理成本最低,在这种模式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而组织效益最佳。

在春秋时期,各国的规模其实也并不大,由此可见道家思想中强调组织规模是什么样?道家提倡的小国寡民与中国历史上大一统的主流思想南辕北辙。

在一个弱肉强食的时代,规模越小实力越弱,这种组织形式显然不适合当时的社会环境。

管理思想三:管理体系——自然法则

在一个无形组织中,已经无所谓管理体系,而是要遵守所处环境的自然法则。这种自然法则就是这种环境自我调节的力量,是“一只无形的手”,只要在身在其中就要受到这种力量的影响。

老子这位伟大的思想家,早就透过人性的本质,无论人性善还恶,在管理中都没有发挥正面作用,反而是问题的根源,还要人类存在人性就会有管理问题。当真理大道和自然规律被人类废弃,就会产生各种扭曲人性的道德教条以及法律规范。道家就明确指出“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当智慧产生之后,就会有真有假、有大有小之分,但是智慧本身没有标准,只有在实践中才能证实,而这种证明过程对世人来说也许就会是一种痛苦的煎熬。

管理思想四:管理基础——“道”

道家的管理体系建立在“道”的基础上。

道家思想来自于对事物发展规律的理解:“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耶?故能成其私。”道家认为“道”是万物的根本儒、法、道、墨四种管理思想,对中国企业管理的产生的影响,而万物都按自己的天性自然而然变化,所以大道本身也按自然而然的规律变化。在道家和道教中,“道”是指万物的本源和无所不在的驱动力,同时它又是微妙难识的,所谓“道可道,非常道”是也。

道家思想认为管理的基础就要符合“道”,而不是人为的改变,但凡人为的管理行为都不符合“道”的要求儒、法、道、墨四种管理思想,对中国企业管理的产生的影响,因为事物本身都有自身的发展规律。

道家思想的最终目标就是消灭人类环境的管理法则,由自然环境的管理法则取代,而自然环境下的管理法则既不是儒家的“礼”、也不是法家的“法”,而是“道”。

管理思想五:管理方式——返璞归真

由于道家思想的目标是要消灭管理,消灭人性,因此在管理方式就是返璞归真,就是要去掉人性特征,恢复原来的质朴状态。因此,管理方式就会是让人能够无知、无欲等一系列的措施,因此“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道家管理思想的核心,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最后要实现“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等人性特征的存在。

要想“无知”就会愚民、反智和“不尚贤”,道家说得很清晰:“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不尚贤,使民不争”

要想“无欲”就要实现无追求、无目的,道家这时提倡的是“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最后实现“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通过返璞归真,实现人们无知无欲,让人类社会迅速向自然界转变,这就是道家的管理方式。

管理思想六:行为准则——无为

在道家的管理思想中,组织成员的行为最佳状态是无为,因为“有为”造成了社会动荡,当所有人无为时,问题自然消解。这就是“为无为,则无不治”的无为而治思想理念。

对于管理者而言所做的就是“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通过“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让管理权威自己清心寡欲,不折腾天下自然就太平,这就是“不欲以静道家管理思想的核心,天下将自正”。这时管理权威和底层群体之间的关系犹如:“上如标枝,民如野鹿”一样,各自互不干涉,自由自在,悠哉游哉,按各自的方式生活。

道家思想唯恐大家做不到无为,又提出了处世三宝:“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道家的“无为”的行为准则成了后世人处事哲学,对中华民族影响较大。

道家的管理思想体系比较严谨,但是建立在一个假设条件下——人性无善无恶,是要彻底的把人性特征去掉,这个假设一旦成立,整个思想体系就变得非常合理。道家思想中虽然要把管理消灭,但是思想本身的目的性却非常强,其“无所为”其实是“有所为”的。

在市场经济系统中,企业必须以竞争求发展,这是企业的本性,而市场规律就是“道”,这个理念与经济学的主要创立者亚当·斯密所说那支“无形的手”是一致的,但是我们早两千年,而且这种思想在市场经济体系中得到了印证,随着市场的成熟也能够判断出,这支手的作用会越来越大。

也许是因为道家的思想与现实脱离太远,让我辈之人望尘莫及,但不能说道家思想就是错误。而且老子本人也知道这个问题,“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一代哲人在写完5000字的《道德经》后,绝尘而去,相信这就是他最后的心情的写照,让后人不禁感慨。

标签: 道家思想 人性 道家 人性本质

梅花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