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道家思想

PAGEPAGE:道家思想在古代文人诗文中的体现

PAGEPAGE:道家思想在古代文人诗文中的体现

PAGE PAGE 1道家思想在古代文人诗文中的体现高二三班王浩安杨濛秦啸鸣杨开阳王杨张珩佳要了解道家思想在古代文人诗文中的体现,首先就要明白道家思想都有哪些内容。答曰:道家最根本的思想就是道法自然。认为所有的事情,必须按照自然的原则并且清静无为的让它进行自然的发展,不加以人为的干预、引导、规定。一、春秋李白道家思想体现在他不断,起源道家思想起源于春秋末期,创始人老聃。老聃姓李,名耳,史称“老子”。老子的思想主张是"无为",老子的理想政治境界是“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如老子所著《道德经》中开篇就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还有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其实,《道德经》中,通篇都是老子自己对道的感悟。

老子走在了一天前人所没有的道路上。他思考着世界的本原、本体、规律以及原理。到了老子才提出了道。他认为,天地万物都由道而生。这时的道家思想,体现在老子洋洋洒洒五千言《道德经》中。二、战国,继承战国时期,继承了老子的道家思想的,是哲学家庄周,史称“庄子”。他的学说涵盖着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还是归依于老子的道家学说。他主要思想是“天道无为”,认为一切事物都在变化,他认为“道”是“先天地生”的,并且“道未始有封”(即“道”是无界限差别的)。主张“无为”,即放弃一切妄为。又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主张“齐物论”,幻想一种“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主观精神境界,安时处顺,逍遥自得。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摈弃一切文化知识。他的思想体现在了他十万余字的《庄子》一书中。他的书中不是干巴巴的说教,相反,都是通过一个个生动形象、幽默机智的寓言故事。通过汪洋恣肆、仪态万方的语言文字,巧妙活泼、引人入胜地表达出来。全书仿佛是一部寓言故事集,这些寓言表现出超常的想像力,构成了奇特的形象,具有石破天惊、振聋发聩的艺术感染力。同一时期的还有列子,列御寇。列子贵虚尚玄,相传修道炼成御风之术,能够御风而行,常在春天乘风而游八荒。

庄子《逍遥游》中描述列子乘风而行的情景“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返。”他驾风行到哪里,哪里就枯木逢春,重现生机。飘然飞行,逍遥自在,其轻松自得,令人羡慕。(子列子,行御风。风起蓬蓬,朝发于东海之上,夕散于西海之中。其徐泠然,其怒勃然。冲击隙穴,震荡宇宙,披拂草木,奋厉江海,强者必折,弱者必従。俄而休息,天地肃然,尘盍皆尽,欲执而视之不可得也,盖归于空。)列子云:可以生而生,天福也;可以死而死,天福也。可以生而不生,天罚也;可以死而不死,天罚也。可以生,可以死,得生得死有矣;不可以生,不可以死,或死或生,有矣。然而生生死死,非物非我,皆命也,智之所无柰何。故曰,窈然无际,天道自会,漠然无分,天道自运。天地不能犯,圣智不能干,鬼魅不能欺。自然者,默之成之,平之宁之,将之迎之。”这种清静无为的思想,真是继承了老子所开创的道家思想。三、汉代、黄老从史料记载来看,自战国末年直到汉初,道家思想几乎浸润了各派。汉初假托黄帝以为书名的著作甚多,但大都失传。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中就有《道原》、《经法》、《称》、《十六经》四篇古佚书。《原道训》与《道原》都是论“道”专篇,言辞极为一致。此外其他相互仿佛之处也很多。

如《从间训》:“祸福同门”,《经法》:“祸福同道”;《原道训》:“万物之总,皆阅一孔”,《十六经》:“万物之多,皆阅一空”;《诠言训》:“圣人不为始,不 专己,循天理,不豫谋,不弃时,与天为期,不求得,不辞福,因天之则”,《称》:“圣人不为始,不专己,不豫谋,不为得,不辞福,因天之则。”如此等等,不胜枚举。淮南子刘安是汉高祖的孙,父为淮南厉王刘长。文帝封安于淮南,使袭文爵。安好读书、鼓琴,不喜田猎,得百姓爱戴;又广延宾客,招致方术之士数千人。其中以苏飞、李尚、左吴、田田、雷被、毛被、伍被、晋昌八人为最著。这八人又称八公,今安徽寿县的八公山。刘安与诸人讲论道德著《鸿烈解》(又名《淮南子》)。书的主旨近于老子的淡泊无为,蹈虚守静。号为“鸿烈”,鸿是大,烈是明的意思。《淮南子》继承了先秦道家的思想,并加以唯物主义改造。《淮南子》还对先秦道家“无为而治”的观点进行积极的改造和谈释,明确指出: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因势利导的主动行为。《淮南子·修务训》中批评了“无为者, 寂然无声, 漠然不动,引之不来,推之不往”的消极无为论,指出:历史上公认的“先圣”都是积极有为的,如 神农氏教民“播种 五谷”,发明医药,“一日而遇七十毒”;尧积极从事政治管理与社会教化,“西教沃民,东至黑齿、北抚幽郡,南到交趾,放兜于崇山,窜三苗于三危,流 共工于幽州,殛鲸于羽山”;舜“辟地树谷,南征三苗,道死苍梧”;禹休风榨雨,“决江疏河,凿龙门,辟伊阔”;汤夙兴夜寐。

勤于政务。这些古圣先王,一生致力于兴利除害,屡建奇功,“圣人忧民如此其明也,而称以‘无为',岂不悖哉!”此可知:“天子以下,至于庶人,四肢不动,思虑不用,事治求成者,未之育也!”该篇给“无为”以一种正确的解释,它说, 老子的无为决不是无所作为,而是因势利导:“夫地势,水东流,人必事焉,然后水潦得谷行;禾稼春生,人必加工焉,故五谷得遂长。‘ 听其自流,得:之其自生,则鲸、禹之功不立,而后稷之智不用也。”这是《淮南子》关于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关系的正确说明,把先秦道家思想大大升华了。四、南北,隐逸南北朝时期,“政风腐败、世道昏浊、阀阅专权,骏才者不免沉沦,庸碌者反得显赫”,在这样的现实环境中,许多名士在异常残酷的 政治斗争中被卷进政治旋涡,甚至被无辜杀害。“得行其道,未必善终,老于沟壑,反为福果”,这种痛苦的人生经验,自然会使希冀隐逸的风气伴着道家思想的流播而大大 发展起来,从而使士大夫在‘仕’之外,还存有一种‘隐’的意念”。像陶渊明这样一个有理想而不愿随世俗浮沉的士人,必定会陷入现实与理想矛盾的痛苦中。在陶渊明之前也有无数的文人有这样的苦恼,如阮籍、嵇康,他们也试图寻找解决的办法,但他们无法为现实找到一条出路,所以他们充满了“生命无期度,朝夕有不虞”的困惑和忧恐,他们企图以超世来求得解脱。

陶渊明则不然。首先将这种“隐”意念完全付诸现实的是陶渊明,在他四十一岁那年,陶渊明坚决辞掉只做了八十多天的彭泽县令,从此终生不再出仕,一直隐居耕种在 农村,直到六十三岁逝世。陶渊明不是时隐时现、朝隐暮现的“半吊子”隐士,也不是拿归隐当筹码,搞欲进先退把戏的假隐士,他是一个真心归隐的文人。陶渊明在与现实决裂的失望与痛苦时,道家思想就成为抚慰他心灵的灵丹妙药,到自然中去,“抱朴守静”,寻找自然中的“真”、“淳”。正是道家“复真”、“还淳”的意念引导他走上归隐田园之路。归隐之后,陶渊明并不能忘情于世,他以老庄达生、外物的思想排解痛苦,更以疾伪贵真、返于自然的意念来追求理想。道家思想救济了他那颗孤独而寂寥的心,于是他由衷地仰慕“自然”与“本真”。世人所熟知的《饮酒二十首》《归田园居五首》《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都有着道家的意味。如《饮酒》中陶潜自序“余闲居寡欢,兼比夜已长,偶有名酒,无夕不饮。顾影独尽,忽焉复醉。既醉之後,辄题数句自娱。纸墨遂多,辞无诠次。聊命故人书之,以为欢笑尔。”其中最令我们所做熟知的,就是被收录进语文课本的《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道家善于隐喻说理,言简意丰,以少总多,其思维具有简约性,如老子云:“道可道,非常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王国维认为:“陶诗不隔。”(《人间词话》)。陶渊明田园诗写情写景皆不隔,正是得力于道家简约的思维。平淡普通而高度提炼的语言与田园风光情调结合得天衣无缝。还有《归田园居(其一)》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 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 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其一)更是直接道出了他本性中对自然的渴求。这与“道法自然”的道家思想有共同的基础。还有《桃花源记》中的那种世外桃源的美景,正是诗人心中的质朴,清净的完美体现。信仰道家思想的诗人做诗,通常会不自觉地用一些词语来传达其信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其五),“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归田园居》其一),“采菊”、“东篱”、“悠然”、“南山”、“自然”等词就准确地传达出了陶渊明接受了崇尚自然天籁的道家思想。

?《庄子·逍遥游》中的大鹏,超然远逝,扶摇万里。鸟展翅能飞,可以轻松地抵达任何向往的地方,陶渊明心中的“鸟”是逍遥与自由的。但这种逍遥与自由的生灵也有被束缚的时候。“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归园田居》其一),羁鸟受困牢笼,失去了飞翔的快乐,陶渊明的仕宦之路犹如羁鸟的可怜状态,所以陶渊明急切地要解放被束缚的心灵。“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饮酒》其二),南山之下PAGEPAGE:道家思想在古代文人诗文中的体现,他与归巢的鸟儿有了神会。五、唐朝,谪仙历代文人中有道家思想的千千万万,不知凡几,但其中最为人所熟知的,自然是唐朝时有“谪仙”之称的李白。李白的一生始终挣扎在“仕”与“隐”的纠葛之中,这位“十五游神仙,神游未曾歇”,“云卧三十年,好闲复爱仙”的“谪仙人”显然是热衷于功名、渴望于官场的。他没有像大多数儒家学者那样,沿着寻常的科举道路,一科一试地寻求功名,而是遍干诸侯、游历天下,在大自然的湖光山色中一路求仕、一路访仙、一路拜师、一路吟诗、一路弹琴,因风流倜傥而受到了当时的道教大师的高度评价,最终以罕见的文才而受到玄宗皇帝的破格召见,先有“降辇步迎李白道家思想体现在他不断,以七宝床赐食于前”的礼遇,后有“力士脱靴”“才人研墨”的佳话。然而,这条“终南捷径”没走多远,他的生活道路便出现了坎坷,先是以“赐金放还”而再次飘泊,后又入“永王幕府”而获罪朝廷。

因此,他痛苦、他愤怒,他总有一种怀才不遇的不满,他总有一种壮志未酬的遗憾。然而所有这一切,并不能说明李白对道教的信仰只是一个幌子,更不能说明道教的文化对他的熏染不深。恰恰相反,如果没有道教的习性,李白或许不会被“赐金放还”;如果没有道教的影响,李白也不可能有这样的诗风。受道教的影响,李白的诗歌充满了大胆的想象和奇异的夸张,常常出语惊人、行文迭宕,其中一些作品带有明显的游仙色彩,显然受道教的直接影响。例如,《古风》第五首中写:“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继之与“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的人间现实形成鲜明的对照。《梁甫吟》先以“我欲攀龙见明主,雷公砰訇震天鼓”,“闾阖九门不可通,以额扣关阍者怒”的仙路不通来隐喻仕途的受阻,继之“磨牙竞人肉,虞不折生草茎”的神化传说来影射现实的黑暗。《西岳云台歌送丹邱子》则在九重天、蓬莱境的环境下先将明星、玉女、麻姑、天帝这些道教传说中的仙人与自己的好友元丹邱混杂在一起,最后写自己与道友二人饮玉液琼浆、骑茅龙升天的故事。奇奇怪怪,不可端倪。在传说与想象中幻化着自己真实的情感。至于《梦游天姥吟留别》,更是借梦游的方式写出了“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的群仙起舞的景象,并以仙界的美好来反衬世俗的龌龊……。??? 与其说游仙是为了寻道,不如说是为了寻己,因为寻道成仙者不是别人,正是自己。因此,李白诗中始终有着一个愤世疾俗、遗世高蹈、特立独行的主体形象。懒摇白羽扇,裸袒青林中。脱巾挂石壁,露顶洒松风。(《夏日山中》)肠断枝上猿,泪添山下樽。白云见我去,亦为我飞翻。(《题情深树寄象公》)李白的主体形象也是极为鲜明的。失意时,他大喊“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得意时,他高唱“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既不似儒家的温柔敦厚,也不似佛教的空澈澄明。?? 道教对李白的影响是广泛的、全方位的,除上述“游仙色彩”和“有我之境”的直接体现外,更多的情况是具有想象、夸张、神化色彩的间接影响。“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将进酒》)“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宣州谢 楼饯别校书叔云》)“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蜀道难》)“…头陀云月多僧气,山水何尝称人意,不能鸣笳按鼓戏泡流,呼取江南女儿歌棹讴。我且为君捶碎黄鹤楼,君亦为吾倒却鹦鹉洲。赤壁争雄如梦里,且须歌舞宽离忧”。(《江夏赠书南陵冰》)从内容上讲,李白在和谐的意境中加入了一些不和谐的成分。使诗人那桀傲不驯的气质和愤世疾俗的情怀同环境的险恶、仕途的艰难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和强烈的冲突,诗的意境也便随之而波澜起伏、动荡不安。他的诗气魄之宏大、言辞之激烈,是前所未有的。从形式上看,李白具有娴熟的律诗功底,但他又善于在古体中大作文章,常常在稳定的结构中,有意加入一些不稳定的因素。这些诗虽然以七言为主要格式,但随着情感的起伏又不断打破这一格式,既以七言为主,而又长短不一。在用韵上,诗人也十分随便,仿佛一时兴起,冲口而出,时而一韵到底,时而频频换韵,不受约束,浑然天成。这样一来,李白诗给人的感受便不再是单纯的舒适和轻松的快感,还夹杂着动荡中引起的振奋,冲突中获得的高扬。这一切,在美学上便不再是优美,而是壮美,乃至接近于崇高了。? 当然了,将这一切仅仅归因于道家和道教的影响,也不确切,如果没有盛唐时代强盛的国力和开明的政治为背景,恐怕任何诗人也不可能有如此之大的胸襟和气魄。

事实上,所谓李诗者,正是由于道家在“开元盛世”的历史土壤中生根、发芽,并最终结成的艺术花朵,唯其如此,它才显得那样清纯、烂漫,那样绚丽、多姿。六、宋朝,豪放道家是通过向万物学习获得智慧,它向宇宙万物致敬,它认为人是很渺小的,而宇宙是神秘和无限的。一如东坡在《赤壁赋》中说:“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这对宇宙浩淼的喟叹李白道家思想体现在他不断,对生命短暂的惋惜和无奈充分表达出苏轼的道家思想。此外,宇宙万物是无穷而又伟大的,它包容和蕴涵着许多人生的哲理,这一点在东坡的诗词中也是比比皆是:“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和子由渑池怀旧》)“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水调歌头》)苏轼的词中,思想比较复杂,有时是积极入世,有时又有很浓的老庄味。老子的无为、虚无、归隐山林、崇尚自然的思想,在他的词中常有明显的流露。他在《定风波》中写道:“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首词还有一个小序,“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有风有雨,有阴有晴,在苏轼的眼中,都不觉其有,似乎是有一种超然物外的旷达。这实际上是苏轼齐生死,等事非的思想的反映。苏轼的这种虚无和归隐思想是与他的政治生活分不开的。因与王安石变法有过冲突,苏轼的政治前途一直不顺,有退隐思想也是自然的,他对自然景物的认识也是独特的,对自然界的独特理解,也有很浓的老庄味。他在《水调头·快哉亭作》中写道:“……欹枕江南烟雨,渺渺没孤鸿。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堪笑兰台公子,未解庄生天籁,刚道有雌雄。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词中的“山色有无中。”和“千里快哉风。”似乎就是老庄的语言,阴阳组合,有无相生,好像就是在讲道,这种思想就融合在景物描写中,使人觉得亲切而又自然,没有半点雕硺之感,景物中有他的情感,情感又造出了景物。他的这种随遇而安,随缘自适的观点和生活态度在《临江仙·夜归临皋》一词中表现得非常明显。其词云“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谷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敲门都不应PAGEPAGE:道家思想在古代文人诗文中的体现,”也就算了,他还能做到心平气和地去听涛声,什么时候都能如此超然物外,这就有了道家的味道。“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就最体现我国文人归隐山林的思想。在他在文章《前赤壁赋》也有流露。从苏轼的生活经历来看,他是具有多层人格的。在政治上,显然有达则兼济天下,积极进取的一面。早些年,他排斥老庄,斥老庄为异端邪说,要求严加禁止。但在他遭受“乌台诗案”之后,又将老庄作为个人处世哲学中的主导思想,看起来是超然物外,有旷达的人生观,实际上是一种逃避现实,以虚无来麻醉自己的消极的人生态度,正因为他的思想是矛盾的,所以他的诗词中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内容就有前后矛盾杂糅的地方。七、元明清、小说自唐宋时,由道家演化来的宗教——道家便开始大行其道,越来越多的人出家做道士,以此避世,也不过是掩耳盗铃罢了。多少道观存于市井之间,享人间香火,却哪有半分出世的飘然?而道教的长生术又常常为帝王所好,又有多少人以此为进身之阶,搏个荣华富贵?如此风气之下,越来越多的道教中人写诗,却都是些玄之又玄的所谓偈语。所写无非是自己梦游哪里,或幻想神仙怎样琼楼玉宇,天宫怎样气势恢宏。这些人算不得文人,这些诗也算不得诗了。却反而是在小说中常见道家思想,它常以道士的形象出现在文中,点化世人,又常常化身市井之徒,如酒鬼乞丐。

《石头记》中的道士和尚,就是道佛两家的化身。他们往往是作者自己的信仰体现,也引导主人公行走人间。这就是些失意文人希望能有人帮助他行走人间的妄想罢了。但蒲松龄不同,他的《聊斋志异》共有短篇小说491篇。题材非常广泛,内容极其丰富。多数作品通过谈狐说鬼的手法,对当时社会的腐败、黑暗进行了有力批判,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社会矛盾,表达了人民的愿望。但其中也夹杂着一些封建伦理观念和因果报应的宿命论思想。蒲松龄的同乡好友 王士祯则为《聊斋志异》题诗:“姑妄言之姑听之,豆棚瓜架雨如丝。料应厌作人间语,爱听秋坟鬼唱诗。”文中常有鬼狐出现,自然也有僧道。其中常有书生高中状元的句段,乃是儒家入世的体现,但那飘然的仙侠,也何尝不是道家的体现?但总的来说,到了明清时期,能清晰体现道家思想,而没有宗教,没有功利的诗文,已经少之又少了。

标签: 道家思想 道家 陶渊明 李白 古代文人

梅花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