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哲学思想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No.22010(总第198s&)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No.22010(总第198s&)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No.22010(总第198s&).1(浙江大学中文系,浙江杭州)摘要:鲁迅在日本求学期间对尼采思想的接受,是他思想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其特点是在他的思想结构中又掺合着较浓厚的现代主义思想元素,形成了一种拨正进化论思想的内在动力。进化论和现代主义的两种思想元素的交织,使鲁迅思想发生了重要的变化,既使他的思想充满悖论,形成一种张力,也使他获得一种思想创新能力。尼采的“权力意志”、“惟大士天才”,以及有关卓越个人、独特个体的学说。都对鲁迅产生了重要的思想影响。关键词:鲁迅早期思想;尼采哲学;进化论;现代主义中图分类号:1210.9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38—0460(2010)02—0109—07如果说在南京求学期间鲁迅通过对进化论思想的接受,获得了思想发展的第一次重大飞跃,大大开拓了他认识现代文明的视野(1)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No.22010(总第198s&),那么尼采哲学思想的影响,1902年东渡日本求学之后,鲁迅又通过对尼采思想的受,获得了思想发展的第二次重大飞跃。其中,最显著的变化特点是,鲁迅由此逐步地完成由传统的知识结构向现代的知识结构、传统的思想谱系向现代的思想谱系、传统的依附型人格向现不后于世界之潮流,内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脉”的文化发展方略,以创造“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

【2J虽然有学者认为鲁迅在日本接受尼采影响,主要是接受了一个所谓“日本化”的尼采影响,与真正的尼采思想有较大差异,【3J但不论如何,鲁迅接受尼采的影响,则是他对接现代文化思潮的一个新起点。一般来说,“进化论”所代表的近代文化思潮凸显了理性主义的主导作用尼采哲学思想的影响,而尼采所代表的现代主义文化思潮则具有较浓厚的非理性主义元素。鲁迅在日本通过对尼采的接受,改变了他原先以进化论(理性主义)为主导的单一思想结构。换言之,进化论和现代主义的两种收稿日期:2009一10一町作者简介:黄健,男。江西九江人,浙江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文学博士。鲁迅在《朝花夕拾琐记中谈到接受进化论影响时说:“哦!原来世界上竟还有一个赫胥黎坐在书房里那么想,而且想得那么新鲜?一口气读下去,‘物竞’、‘天择’也出来了非理性主义()不等于非理性()。非理性主义作为一种哲学思想学说,其特点是主张通过对人的直觉、本能、潜意识的重视,来探讨理性所不能穷尽的认识领域,故非理性主义通常含有“为理性所不能理解的”、“用逻辑概念所不能表达的”思想涵义。非理性主义的兴起,既是对工业文明社会的一种认识和反思,也是对人类未来发展的时代呼唤和预言。

它改变了以往西方哲学以理性主义为中心的单一发展模式,开创了新的哲学思维方式,为现代哲学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前景。109万方数据元素同时交织在鲁迅的思想结构之中,既使他的思想充满悖论,形成一种张力,也使他获得了思想创新的能力,使他的思想发展总是能够迅速对应现代文明,展现出一个现代知识分子所特有的独立性和批判性的价值立场和思想风采。鲁迅坚持以理性主义为思想基点,同时又广泛吸收现代主义及所包含的非理性主义元素,以拨正理性主义的局限,这使他在现代中国发展的特定时期,总是能够以一种总体超越的思想态势,“对于中国的社会,文明”,“毫无忌惮地加以批评”o[4】在日本求学时通过对尼采的接受,鲁迅开始认识到转换传统的知识谱系,建立全新的知识结构的重要性,正如他后来指出的那样:“孔盂的书我读的最早,最熟,然而倒似乎和我不相干。”【5J相对现代文明的知识谱系来说,中国传统的知识谱系具有为内陆性农耕文明体系所规约而形成的一种整体性、体悟性和经验性的特点。相比较而言,中国传统的知识谱系在基本的文化机制、知识结构、体系和话语及其表述上都与西方相异,因而在现代西方文明获得世界发展主导地位的时代,中国传统的知识谱系就不可避免地遭遇来自西方的整体性或日全面性的冲击,并将有可能导致中国传统体系、体制的崩溃,除非中国传统能够成功地完成自身的创造性转化。

可以说,对现代中国而言,一个有着千年历史的知识谱系,将面临着如何由传统走向现代、由封闭走向开放,以及如何完成自身变革的问题,因为这已成为现代中国如何生存与发展的首要问题。受日本“明治维新”成功并走向现代文明的影响,当时大批的中国留学生来到日本求学,鲁迅是其中一员。来日本之后,鲁迅的眼界大为开阔,以往相信进化论,使他对中国面临的问题形成了自己的价值判断立场和标准,新的知识结构也开始建立,但对于近代中国生存与发展所遇到的深层次问题,他依然找不到解决的最佳答案。譬如,相信进化论,鲁迅认为科学能救治中国,并一生都坚持这一信念,但同时他对科学及其理性的绝对功能又表示了深深的忧虑。他指出:“为当防社会入于偏,日趋而之一极,精神渐失,则破灭亦随之。盖使举世惟知识之崇,人生必大归于枯寂,如是既久,则美上之感情漓,明敏之思想失,所谓科学,亦同趣于无有矣。”[6j从思想发展上来说,鲁迅产生这种忧虑,与他在日本接受尼采的影响尼采哲学思想的影响,认识现代主义及其所包含的非理性主义思想学说不无关系。西方自进入工业文明以来,强调理性的知识学说一直占据思想界主流。在被称作“理性的时1B世纪,启蒙思想家在以“理性之光”反抗“上帝之光”时,指出万物皆应服从理性法则,认理性王国,乃是人类的神圣使命,如黑格尔就认为人类所有的精神形式只有在“理性的顶峰”(绝对知识)才能得以完成。

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近代西方唯科学主义盛行,人们把科学看做知识、智慧和真理的唯一合理形式,把对理性的崇拜推到一个新的高度,理性一举成为“全知全能的人类救世主”,并主宰着整个世界。由此,理性在逐渐演化成技术理性中,形成了一种准宗教的信仰形式,并构成对人性的奴役。这种情形引起了西方思想界的反省,受卢梭的影响,康德就展开了对理性的反思。他认为必须要为人的道德理想、精神信仰、自由意志立法,将它与知识、科学、理性分别开来。到了19世纪,现代主义哲学则开始对理性进行全面批判。叔本华对“人本质上是理性的”这一观点给予了强烈的批判,指出“意志是第一性的,最原始的”,理性只是“作为意识为满足因维持他的多种需要而有的复杂的目的的工具-。[73尼采则将非理性的本能看做人性的本质,并用浪漫抒情的方式向世人发出惊世骇俗的言论:“上帝死了”、“重估一切价值”,并大力宣扬“强力意志”、“酒神精神”、“超人”等主张。他以音乐为例指出,音乐艺术以其“非理性的本质”直接诉诸于生命的内核,惟有这种源自生命本体的意志和精神,才能展现生命力的强大,生命的意义将在自由意志的流淌、狂喜和1lO万方数据迷醉中,与世界万物融为一体。

因此,他宣称要“心情激动地叩击现代和未来之门”。tsJ现代主义的兴起,引发了西方知识谱系的又一次更新。鲁迅正是在日本求学时通过对尼采的接受,接触到这种更新的西方知识谱系,进而开始调整他以往只“相信进化论”的知识结构。在日本弘文学院学习期间,鲁迅便开始阅读尼采的著作。他逐渐认识到尼采的“非物质”、“超人”、“权力意志”等学说的独异性,像尼采所主张的只有“坚定个性”的人才能立足于世,把艺术看做“权力意志” 的表现形式,艺术家“即高度扩张自我、表现自我的人”等等,都与以往的进化论学说不同。尼采的 这种建立在桀骜不驯的人格与个体意志的思想学说,给鲁迅以新鲜而强烈的思想震撼。在《文化偏 至论》、《摩罗诗力说》、《破恶声论》等文章里,他大力推崇尼采,指出尼采“不恶野人,谓中有新力,言 亦确凿不可移”,【9]并将尼采定为“个人主义之至雄桀者”。在他看来,西方个人主义思潮的发展以 施蒂纳为开端,经叔本华、尼采而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这种建立在“个人”亦即“权力”的主张,使 鲁迅对整个现代主义思潮发生了强烈的兴趣,并由此深深地感到转换知识谱系、建立新的知识结构 的重要性。 知识谱系的现代转换,知识结构的调整和建构,使鲁迅的思想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境地,其 特点是现代主义及所包含的非理性主义思想元素开始植入鲁迅的思想结构之中。

作为两种不同性质的思想学说,进化论与现代主义对世界的总体认识、评判和把握都存在着重 大差异。进化论致力于世界总体秩序的维护,强调稳定性(渐进式演化)、谐和性和统一性,而现代 主义侧重于世界的差异性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No.22010(总第198s&),注重对象性的主体感知和把握,关注个性、差异性、矛盾性或对立性。现 代主义通常将世界看做一种流动的、不断变化的过程,冲突、对立是它的显像,源自主体的“力”、“意 志”则是它的本质。鲁迅通过对尼采的接受,认识到了现代主义把握世界的独特方式,指出:“盖五 十年来,人智弥进,渐乃返观前此,得其通弊,察其鞑暗,于是淳焉兴作,会为大潮,以反抗破坏充其 精神,以获新生为其希望,专向旧有之文明,而加之掊击扫荡焉。”tio] 在现代主义看来。理性不能作为世界的标准,理性主义的最高精神支柱已然坍塌——“上帝已 经死了!”上帝也同样要接受审判。尼采大胆地质问:“上帝到哪里去了?”他还借一个狂人之口大声 地喊道:“我老实对你说,我们杀了他——你和我!”【11 杀死了上帝,摒弃了理性,尼采将宇宙看做源源不断地创造卓越的生命个体的“永恒之流”,指出世界就是要在这种永远奔腾的生命之流中,展现 卓尔不群的生命个体的意志。

在他看来,生命不会因为个别生命的消失而中止,因为生命意志展现 的是生命力的意志,这是真正的“权力”或日“强力意志”,它无坚不摧,无往不胜。他宣称:“一个生 命体首先想要发泄其力量——生命本身就是权力意志——自我保存是它的间接的通常的结果之 一”[12】 鲁迅赞同尼采的主张,在《摩罗诗力说》中,他就认为:“平和为物,不见于人间。其强谓之平和者,不过战事方已或未始之时,外状若宁,暗流仍伏,时劫一会,动作始矣。”【13J 在鲁迅看来,世界发 展的永不枯竭之动力就来自生命之“力”和“意志”。他高度赞扬拜伦的“一剑之力,即其权利,国家 之法度,社会之道德,视之蔑如”的精神,指出“权力若具,即用行其意志,他人奈何,天帝何命,非所 问也。若问定命之何如?则日,在鞘中,一旦外辉,彗且失色而已”。【14】显然,生命之“力”和“意志”, 受尼采影响,鲁迅的兴趣进而扩展到整个德国文化。在“弃医从文”来到东京后,他将学籍转入东京独逸语 学会所设的德语学校,打算能够更好地利用德文阅读和翻译德国作品,其中也包含将来有机会赴德国留学深造的 愿望,只是后来由于二弟周作人在日本结婚,母亲与三弟生活需要他来负担,他才不得不放弃了留学德国的愿望。 万方数据已成为鲁迅洞察和评判世界的一个新的视角、方式和标准。 在尼采的“超人”学说中,鲁迅获得了重 新审视中国国民性的启示,提出了“精神界之战士”的主 张,并规定其是一种独异性、强力型的人格指向。他指出:“人必发挥自性,而脱观念世界之执持。 惟此自性,即造物主。惟有此我,本属自由; 自由之得以力,而力即在乎个人,亦即资财,亦即权

标签: 理性 主义 鲁迅 思想 尼采

梅花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