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道家思想

老子《道德经》的开篇就说到了道,道可道,非常道

老子《道德经》的开篇就说到了道,道可道,非常道

道家道教有什么联系和区别?为什么人们老是分不清楚?这期咱们就来好好聊聊,老子《道德经》的开篇就说到了道,道可道,非常道。

老子《道德经》的开篇就说到了道,道可道,非常道

汉墓帛书版是:道可道也,非恒道也,这俩意思是一样的。只是汉朝时期为了避讳汉文帝刘恒的恒字,就把恒改成了意思相近的常字老子《道德经》的开篇就说到了道,道可道,非常道,大概意思是说这个道它是可以用语言来解释说明的,但是这个解释又不是恒久不变的,一旦用言语做出了具体表述,那么这个道就不是原本的道了,而是成了一般的道。既然很难用言语表述出来,那么这个道它到底是什么呢?

《道德经》第二十五章,老子对他口中的道做出了说明,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儒家道家思想区别,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说有一个东西它是浑然而成的,在天地形成以前就已经存在了,听不到它的声音,也看不到他的兴起寂静而空虚,不依靠任何外力而独立长久的存在运行着老子《道德经》的开篇就说到了道,道可道,非常道,循环运转永不衰减可以作为万物的根本。我不知道他的名字叫什么,索性把它叫做道,在勉强给它取个名字叫做大。从这里可以看出,老子口中的道就是指自然存在的一种东西,它是万物得以存在的根本,循环往复的运行着,永不衰竭,所以才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说法。

从宏观上来讲,可以把道理解为宇宙的一切规律或者物质,由它才产生了大千世界的种种唯心主义者,达到理解为神或者神的意志,有点类似于西方所说的上帝,唯物主义者,把道理解为万物所遵循的永恒的法则,或者物质世界变化的规律,总之它是一切造化的本源。从微观上来讲,也可以理解为一般性常见的规则,比如我们常听到的什么为官之道、权术之道、经商之道、交友之道、职场之道、养生之道等等。

这些道就是老子口中道的一种常的解释,或者说是恒的解释,是一般的道,不是原本的道,不过这些一般的道往往也遵循道的特点和规律,那么到有哪些特点和规律呢?

这个老子在《道德经》中也有提到,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就是说这做学问你要一天天增加你的知识,慢慢积累,积少成多,这样才能学有所成。

但是学道正好相反,你要一天天减少一些东西,减少再减少,丢掉再丢掉,最后达到无为的境界。到了这个境界之后你就可以有所作为了。这里老子说出了道的一个特点儒家道家思想区别,就是要为道日损,丢掉一些东西,才能获得一些东西。

关于道的另一个特点,在《道德经》第八章有提到,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基于道。大概意思是说统治者最好的行为就是要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争利,常常将自己处于众人不喜欢去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也就是说老子用水比作道,水不和万物争利,拥有不争的品格,因为他不争,所以没有任何过失,而且人们往往很喜欢他,他自己也很顺畅的行事。

不过要清楚一点,这里所说的不争不是真的不去争,而是不争别人的利益,争属于自己的利益,所以是懂得让利的,让出本不该属于自己的那份利益,让别人获得,这样才能更好地挣得自己的那份利益。水往低处流,占领了足够多的低处,也就占领了高处。

道家一词最早见于汉初,司马谈所著的《论六家要旨》一文中,这个司马谈就是司马迁的父亲也当过太史公。原文中说到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其为术也,因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就是说在老庄时代并没有道家一说,这是后人对这一学术思想的总结和归纳,而且在汉初人们习惯上用黄老来指道家。

在汉初儒学没有大新生的时候,一直是以黄老之术来治国理政,行无为而治造就了文景之治。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自此黄老之术才慢慢退居二线。所谓黄老之术就是指皇帝和老子的思想,是道家的一个分支学派,比较侧重于政治权术和养生方向。

老子的道家思想是对皇帝道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道家思想的源流相当久远,往上可以追溯到伏羲时代,因为在远古时代各种学术并没有什么严格的分野,都是上古人类通过观察自然天文星象等获得的经验和认知,上古儒道不分家的说法就来源于此。伏羲根据河图创立八卦,把自然界的大规律简化成阴和阳,以此来推演和预测自然的变化。

正如周易中所说,一阴一阳之谓道,一阴一阳的相转相生,运行不息就是宇宙间万事万物的根本,这就是道。后来炎帝、皇帝继承了伏羲的思想,并把这些思想付诸实践,尤其是在皇帝时期,更是把道家思想发扬光大。

道,日常生活中可能你我都在用,只是自己不自觉而已,达到了百姓日用而不知的地步。庄子是老子哲学的继承者,不过与老子不同的是,庄子更注重内心的自由和逍遥,并且将道家哲学诗意化。老子的思想没有明显的追求出世或者入世,而是追求道法自然,遵循世间的大道。该入世的时候入,该出世的时候出,功成事遂身退。而庄子则相对追求出世,主张让人的精神处于肉体之外,自由自在,进退无忧,鼓励让人活得更逍遥更洒脱。平虚一方,有心与无穷。

道教最初的缘起可以追溯到东汉明帝时期,当时佛教开始慢慢传入中国,受到外来宗教的刺激,隐居在各个名山大川的道家人士,便有了一些具体的抵抗行动。当时虽然没有形成统一的大宗教,但苗头已经显现。到了东汉末年,张道陵为老子作注,进一步神秘化玄妙化,塑造出了一个人格化和人格化兼备的全能之道,作为最高信仰。

张道陵之后,通过他的儿子张衡和孙子张鲁的不断经营,五斗米在汉中日渐强大,并且与政治挂钩,张鲁本人也成为了割据一方的诸侯。后来张鲁归顺曹操,五斗米道随着教主的迁徙不断游走和传播,经过历史的不断发展,张氏子孙迁居到了江西龙虎山一带,历代继承者被封为天师,统称张天师。

张道陵就是第一代天师,也被叫做祖天师,五斗米道又被称为天师道、正一道,算是道教最早的一个派别。

当然汉末时期还有很多的道教人士,不过名声没有那么响亮,比如三国中的虞姬就是其中之一,后被唯物主义战士孙策所杀。总之道教的起源在大量继承道家思想的基础上,阴阳五行的思想,佛教传入的刺激,神仙方术的流行,远古的鬼神崇拜思想,服侍丹药长生不死的思想,瞻行巫术的信仰,以及汉末三国时期混乱的社会政局等等都有着密切关系。

道家和道教的区别

首先要说的就是他们对于道的解释和理解的不同。道家的道是指在大自然的规律里指出的一条道路,它是天生的、自然的、无为的。

道教的党大概有两种含义,第一、道即是神,是神的意志,第二,道就是术,包括道术、法术、方术等。道教认为一切自然现象都是由神灵主宰和支配,所以神即是道,老子主张清静无为,适应自然。而道教他认为自然中虽然有神住在这,但人如果得到就可以掌握自然、支配自然、征服自然,依靠天神有为,达到无为。有为的形式,包括祈祷祭祀,敬天是神,祈求降福、修炼丹心、驱鬼降魔、招生仿仙等等。

第二、教义和教理的区别。虽然道教在教义和教理上汲取了大量道家文化元素,甚至奉皇帝为始祖,老子为道祖,但不能因此将道教、教义等同于道家文化。道家是诸子百家中的一个学派,主要研究的是治国理政的方法以及养生的手段等,而道教作为1个宗教有必备的要素:

1、号召力最强的教主

2、可以取信的经典着作

3、严密的组织和完美的宗教仪式。

第三、目的和方式的不同,虽然道家与道教都强调无为而治,当然与道家不同的是,道教做出了很多宗教仪式,认为经由宗教仪式才能达到无为之道的彼岸。道教的目的是长生,肉体飞升,列仙班,所以道教所谓的道及长生成仙与道家的顺应自然和享用自然并不相同。虽然道家与道教都遵从道,但在道家那里道是或隐或显的自然之道,本体之道。而在道教看来,道即是神秘之道,全能之道。

第四、对待道法自然的态度不同,道家相信道法自然的力量主张顺应这种力量来行事。《道德经》第二十五章说,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大意是说人居法于地,地居法于天,天,居法于道,到它本身就是顺应自身而运行的,道即自然。注意这里的自然并不是我们现在说的自然界的自然,道教相信超自然的神秘力量,认为人可以通过一些仪式或者行为来借助这一神秘力量获得永生。

第五、鬼神思想的不同,道家文化没有鬼神的容身之地,而是鬼神则是道教的一大显著特点。大家都知道:子不语怪力乱神这句话,就是说孔子不谈论怪力乱神的东西,他教育弟子们对鬼神之类的东西要敬而远之。这段话并不是说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不相信鬼神,而是不主张追求和崇拜这些东西。君子当正道在心。《道德经》第七章,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省,故能长生。

有人可能要说了,《道德经》第六十章,老子明明说了很多关于鬼神的东西,以倒立天下其鬼不神,非机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这不是有很多鬼神一样的东西吗?其实这段话是在讲述用道治理国家的好处,值得注意的是这个神要解释为起作用。这段话大意是说用道治理天下,鬼神都起不了作用,也伤不了人。这个思想其实和儒家的正道在心差不多,道家并不是不相信鬼神,而是也不把这些当做追求和崇拜的对象。

道家注重的还是道本身,只要符合了大道,鬼神之类的东西,不必在乎。道教由于融入了很多鬼神崇拜神仙方术,所以充满了鬼神思想。

道家和道教混淆不清,大致可以分为以下4种情况。

第一、实质性的混淆。因为道教吸收和改造了很多道家思想,所以不管是在史籍里私人著作里,还是在一些学者的讲述中,经常自觉或者不自觉的把两者相提并论,久而久之就产生了实质性的混淆,认为道教是由道家发展转变而来,导致两者的界限模糊不清。

第二、概念性的混淆。有些著作或者学者其实认识到了道教和道家并没有传承关系,也不把两者相提并论,但是在概念上仍然把道教徒称为道家,把道家的概念扩大化,而不是指出家和教这两个概念的不同。没有认识到道教作为1个宗教所必须具备的几个要素。

第三、人为的混淆。因为道教为了发展壮大,前期借助了道教的影响力,还尊奉皇帝为始祖,老子为道祖,人为的将道家和道教混淆起来,以争取到更多的信众,这一点和汉朝时期黄老之术的盛行有关。由于王公贵胄都敬奉老子,上行下效,以至于民间也对老子有很强的崇拜思想。不管是张道陵的五斗米道还是张角的太平道,都把老子纳入到宗教体系中。后代出现的很多道教人士延续了这个传统,所以导致民众们混淆不清。

第四、统治者的需要。上面讲了汉朝时期黄老之书的圣贤儒家道家思想区别,导致民众们跟风崇拜的现象。其实把道家和道教混淆最厉害的是在唐宋时期,唐代皇帝由于心理立国之后,老子奉为祖先,为了更好的统治人民,还把道教设为国教,道教迎来了大兴盛时期,一个道教的人物成了道教的崇拜偶像,还经过了朝廷的官方认证加V,这种威力可想而知。道家和道教几乎被融为了一体,以至于百姓们干脆直接把《道德经》当作道教的经典著作。

总之道家和道教具有密切的联系,又有着很大的区别,既不能简单的将两者等同,也不能粗暴的这两者完全分离。他们在根本理论上可以说是血脉相连,但又有着各自独立的思想和传承脉络。

标签: 道教 道家 老子 鬼神 万物

梅花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