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道家思想

(读书笔记)王德峰中西思想必修课《道德经》

读书笔记)王德峰中西思想必修课《道德经

读书笔记︱王德峰中西思想必修课

去执的道家思想

《道德经》是道家学说(又称为玄学)最重要的三部著作之一,另外两部是《周易》《庄子》。

老子的核心概念——道

(读书笔记)王德峰中西思想必修课《道德经》

老子的核心概念就是“道”。

一个民族的哲学的核心观念是无法对等翻译成另外一个民族的语言。“道”很难对等翻译为欧洲语言,而只能音译为“Tao”。西方哲学的核心概念Logos也很难对等翻译为汉语,而只能原则译为“逻格斯”。

道是什么?“道可道道家思想翻译,非常道”。道不可以被言说,却可以被领会和体认。因为道一旦成为言说的对象,那么人就必须在道之外,但是世界上没有这样的人。

老子论道的原因也是源自对当时中国人民生活的痛苦。孔子所认为的原因是“心灵无家”,而老子认为这种痛苦的来源是“人为”,合起来是“伪”,所以《道德经》提出“无为而无不为”。

老子反对的无为实际上是“伪”,一种违背规律的造作。这又回到了“天人合一”。儒家也讲究天人合一,儒家讲“人能弘道”,所以儒家的重点在“人”,而道家的重点在“天”,要顺应天道。

什么是人为,就是从人自己的因素出发,从小我的目标、愿望出发。那么天道在哪里?它无法正面说出来。天道就是去除人为因素。这是在做减法。《道德经》说“为学日善,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为什么做减法那么重要?因为很多人都在犯“刻舟求剑”的错。比如一条经验给一个人巨大的成功,那么可能这条经验也可能在今后不同的场合给这个人带来巨大的失败。所以不要把一条经验上升为“道”,它只是一条经验。要时刻记住,道是去掉人为。

实际上,我们如今很难做到无为。我们如今做事,包括笔者在内,首先确定一个目标,其次寻找能够实现这个目标的手段和途径。如此,人为一定在其中。

(读书笔记)王德峰中西思想必修课《道德经》

道家的“有”“无”关系

正是因为道是无为,所以老子讲道的时候,就从反面不做那些事讲,带领我们去领会道。我们平时总是抓住“有”道家思想翻译,即事物的本身性质(读书笔记)王德峰中西思想必修课《道德经》,或者惯常的经验。道家的智慧就是让“有”无掉。例如,人一定要攀登高位吗?经验告诉我们是这样的,那叫做成功。《道德经》的智慧是让我们把这个“有”无掉,方法是去掉人为。

所以道家的有无关系,是无就在有的包围中。

《道德经》里说“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意思是,我们重视“有”,主要是因为利益(读书笔记)王德峰中西思想必修课《道德经》,利益是一种“定用”(利者定用);而 注重“无”是因为重视事物的妙用(用者妙用)。

事物在不同场合的不同用法就是妙用。于是道家思想翻译,道德经给了我们重新理解世界万事万物的角度。

有的时候人们陷入困境,往往就是源于处于对“有”的执着中。

《道德经》的有无关系,可以用一句话概括:“有而不有即无,无而不无即有”。所以,无并不是空, 它是一种妙用。这两句话合在一起,就是“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所以道家学说,又称为玄学。道家学说从根本上启发中国人在工作生活中要去除执念。这样才能真正地处于天道中。

(读书笔记)王德峰中西思想必修课《道德经》

儒道互补,外圆内方

可以说,儒家和道家思想有机互补,前者使得中国人有理想、原则,后者让我们退一步,不要有执念。最终使每个人,形成“外圆内方”的人格。心中有原则,处事无棱角。这就是儒道互补的精神,也是中国人的国民性。

(读书笔记)王德峰中西思想必修课《道德经》

注:以上内容系喜马拉雅“王德峰中西思想必修课”的学习笔记。可通过点击“阅读原文”找到出处。

标签: 道德经 读书 王德峰 国学

梅花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