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民俗禁忌

广府人在节日习俗上的深层结构品格

广府人在节日习俗上的深层结构品格

广府人在节日习俗上的深层结构品格

广府人在节日习俗上,既有对中原传统文化的传承,又有其地方的特色。在广州,有除夕花市。南汉时就已有之,到 19世纪中叶,花市例定在除夕前几天举行,花木涌入城市,十里长街,市民结伴“行花街”,热闹非凡,至今越办越旺,发展到珠江三角洲的许多城市都有此俗。番禺的飘色游艺活动,珠江三角洲各地的生菜会(取发财之谐音)、波罗诞、郑仙诞、金花诞、何仙姑诞、日娘诞、盘古王母诞、鱼花诞、田了节、龙母诞等,内容多与祭祀本地神仙以及发财致富、出航平安等主题有关。反映了广东风俗文化的深层结构的品格。婚姻习俗上,旧时既接受了汉族的封建婚姻制度,在广州及珠江三角洲城乡,还存在不落夫家和自梳女的风俗,前者保留古越族遗风,女子出嫁后,除了年节、庆贺、吊唁等红白喜事以外,一般不回男家,而长住娘家。后者是一些女子为了独立谋生和摆脱封建婚姻的束缚而宣布自梳,终生不嫁。这种婚俗,既是古老婚俗的变异,又具有个性解放的色彩。建国后,这两种婚俗已渐而绝迹了。

一、春节习俗

广府人在节日习俗上的深层结构品格

广东人对春节时间的界定,一般从农历12月23日至次年的正月16日,统称为春节期间或过年。故节前有“年晚”、“挨年”的叫法;节后有“年初几”、“年十几”的称谓。广东人素有“未过正月十五都是年”之说,也就是说到了十六日才算春节结束,有的地方遇上十六是年例,年例大闹三天,春节时间的界定还要延长。此段期间都有特定的习俗和较固定的活动内容,有不少还相传至今。

年前三件事:农历12月23日,旧俗叫送灶神日,这天灶神上天,向玉皇大帝禀告人间善恶。人们把灶君神位打扫干净,置酒、糖、果、糕,焚香祭灶。希望他“上天讲好话,下界保平安”。民间传说灶君是个大老粗,怕他讲错话,故祭品有用糯米做成的糕点,意在把灶君的牙粘住,不许他乱说。灶君升天后到大年初一清晨才回来。相传灶神掌管一家之福祸,故广东的农村至今仍很重视送灶神。

农历12月24日,大扫尘,家家户户搞清洁卫生。《吕氏春秋》有载:“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这是过春节的准备。“尘”和“陈”是谐音,扫尘有“除陈布新”涵义。扫尘时,人们习惯备新扫把,打扫墙壁、屋顶的灰尘和蛛蜘网,通过扫尘,把疾病、晦气、祸害一齐扫出门外,干干净净,以全新面貌迎接新年。扫尘和搞清洁,连续好几天,直至二十八,故民间又有“年二十八,洗邋遢”之说。人们除里外打扫外,还把家具、碗碟、床铺蚊帐洗涮一新,个人也通常在这段期间,洗头理发,添置新衣。

农历12月25开始就开始办年货,而在农村,则会做一些过年的应节食品,比如说,角仔、糖环、煎堆、豆捞。这些应节食品城市也是会做,小编的母亲逢过年都会约上一班亲戚做过年应节食品,这些过年食品也有它的含义:例如煎堆,煎堆碌碌,金银满屋,豆捞取自"都捞"谐音,意为捞财、捞福、捞运。

而在过年之前,广东人会选几盘年花和年橘,在家里养,寓意”花开富贵,富贵荣华““大吉大利”,一般年花都会选富贵竹、水仙花、桃花、蝴蝶兰、乳茄等花,而广州人,习惯于大年三十晚行花市,最著名的花市就是越秀西湖花市,大年三十晚,吃年夜饭,年夜饭的菜单,必定有鸡,有烧肉,还会有一些具有意义的菜式,比如说,发菜蚝豉汤,寓意发财好事,猪手,横财就手等等。

到了大年初一,一般是走亲戚拜年,或者等上门拜年,还有些地方习俗是大年初一不拜年,大年初二回娘家拜年等等各地习俗,一般拜年长辈要给尚未结婚的人士发利是,无论该人多少岁。广东人发利是钱,是象征式的,一般在5-20左右,所以今年过年的时候有一项很有趣的数据叫做全国发红包排行榜。不过广东人比较实事求是。

大年初一有些街坊还会到寺庙上头柱香,祈求新年顺顺利利,万事如意。大年初一还有个习俗,要吃斋一天。

大年初二叫做开年,开年顾名思义,是一年新的开始,第一顿饭要有鱼有肉,简单来说就是要吃得好,吃得豪!大年初一过后,大部分家庭都会在年初二准备开年,开年饭会在新的一年进行第一次祭祀仪式,传统上此日子颇受重视。中国人每逢祭祀时都离不开一顿丰富的饭菜,而开年又是新年中的大事,祈求新一年事事顺利。

那么大年初二的开年饭,要讲意头。

大年初二谓之“开年”,这一天据说要做早饭,喻新年早吃早发财,这顿饭就称“开年饭”,菜式多样,皆取吉祥寓意。鸡是少不了的,烧肉取“红皮赤壮”(身体健康)之意,炒饭取意“大显身手”,猪脷(舌)取“大利”之意,还有生菜,取意“生财”,蒜喻能写会算,葱喻聪明,韭喻长长久久等,芹喻勤劳刻苦。现在的都市人就没那么讲究了,而且又不是大家庭饱年饱节也吃不了那么多,就无必要弄得浪费了,但鸡是必不可少的!

开年虽然定于年初二,但祭祀的时间各家不同,有些家庭选择在年初一刚过,年初二的凌晨进行祭祀仪式及准备开年饭,也有些是在年后第一天上班时公司组织一起吃,这纯粹是风俗习惯。如果跟公司同事领导一起吃开年饭,点菜也是相当有讲究的,要怎样点菜既让意头好又让大家吃得开心呢?蚝豉发菜是必点菜,因为此菜谐音“发财好市”。粉丝(取意“连绵不断”)和腐竹(取意“富足”)等也是不错的选择,这些素食不但有商业街时兴的好意头,而且口味还很清淡。

大年初二,嫁出去的女儿们便纷纷带着丈夫、儿女回娘家拜年。女儿回娘家,必备办一大袋的饼干、糖果,由母亲分送邻里乡亲,一如过年的情景。

大年初三称为赤口,不适宜拜年。根据传统习俗,当日容易与人发生口角争执,为防招惹口舌是非,各人均不出外向亲友拜年,只留在家中祭祀神明,故赤口日亦称为小年朝。

在广东人的习俗里,大年初五是财神爷的生日,因此要在大年初四接他回来。那么怎么迎呢?迎财神需要准备特定的贡品,包括有三牲、水果、茶、糖果等。如果旧年不如意的人家,可以用“一碗清水、三支香”来祭灶王,旧年发达的则要用鸡鸭鱼肉祭拜。

那么大年初五就是迎财神日,“正财神”也叫大财神,赵公明,“文财神”为比干,范蠡,“武财神”为关羽,“偏财神”为五路神和利市仙官,“准财神”为刘海蟾。初五几点接财神最好?子时(0—1点)司命,吉!寅时(3—5点)青龙,吉!卯时(5—7点)明堂,吉!

大年初六,每家每户要把节日积存的垃圾扔出去,这叫送穷鬼。

大年初七是人日,意为人人生日,亲戚们都会齐聚一堂,共度佳节

大年十五,元宵佳节,各地有各地的习俗,例如广州就有庙会,佛山人就会去通济桥,“行通济,冇闭翳”。而到了大年十六,粤西的乡村还会有吃年例的习俗,每条村都会大排宴席,欢迎人们来吃。

二、清明习俗

广府人在节日习俗上的深层结构品格

清明节是祭拜先人的节日,在广东清明节称为拜山,每年的清明节的祭祖是在清明节前后的,有些地方会提前祭祖,有些地方会到重阳节祭祖。而且对于清明节,是各处乡村各处例。以本小编为例民俗篇,我祖籍阳江,因此我每次回阳江祭祖,要提前请一日假,祭祀祖坟有先后顺序,我们会先去拜祭我的太公,然后是我的太婆,之后是我的爷爷奶奶,最后是本房的大太公。在此之前,需要除草,然后打草皮,最后拜祭。然后本小编的母亲是珠海人,珠海人是欢迎外嫁女回家拜祭,在时间上是没有冲突的,清明节过后的第二个星期天,我们就去墓园拜祭我的先人们了。

那么,清明节拜山,需要什么物品呢?首先,需要铲、钩镰、手套,有条件的可以配置除草机,用于清除祖坟的杂草。然后是一些祭祀用品,包括蜡烛、香、烧酒,杯子等,还有祭祀食品,祭祀食品的话,一般会用蛋糕、烧乳猪,个别会用鸡鸭鹅、虾、鱼等等,各处乡村各处例,要尊重各地习俗与传统。

有些地区有这样的习俗:若上年或本年家人有人不在了,则三年不能去拜山的一个规定,称为戴孝。

三、中元节习俗

广府人在节日习俗上的深层结构品格

中元节,是农历的七月十四,节日习俗主要有祭祖、放河灯、祀亡魂、焚纸锭、祭祀土地等。在广东,七月十四与其他节日一样,是一个重要节日。这一天无论贫富都要备下酒菜、香烛和纸钱祭奠先人,以示对先人的怀念。广东人称为“七月十四”。旧时居民们于节日前上冥店买来金银纸衣(即各种色纸,俗以为可制冥衣)、溪银(冥币)、元宝等冥具,盛于纸袋中,加封,俗称“包袱”,择日于午后配上牲醴、果品拜祭祖先,拜毕焚化冥具(包袱),俗称“烧衣”。入夜以后,又以各种冥具及水饭、酒菜、香纸等祭于门前,施以无主之鬼魂。祭毕燃冥具,将祭品(酒饭)留在门外不收回,俗称“烧幽”。

而农历七月广府人在节日习俗上的深层结构品格,普遍的广东人是不会让小朋友在晚上7点钟出门的。

四、中秋节习俗

广府人在节日习俗上的深层结构品格

中秋节起源于上古时代,普及于汉代,定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以后。中秋节是秋季时令习俗的综合,其所包含的节俗因素,大都有着古老的渊源。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成为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广东过中秋的习俗有好多种习俗。节前,我们需要准备月饼若干,用于送礼走亲戚。现在的月饼口味众多,传统的有双黄白莲蓉、五仁口味、豆沙、金华火腿等口味,但不管什么口味,一盒月饼送出,祝福人们阖家平安幸福。除了吃月饼外,广府人另一个必备项目就是炒田螺。据说中秋吃炒石螺习俗源于古代一个穷秀才,因没钱买肉过中秋,便摸些田螺、石螺回来煮,边赏月边吃,田螺俗称攀桂,后来秀才中举,于是,每逢中秋吮石螺便成为风俗。

其他应节食品:柚子外形浑圆象征团圆之意,同时,“柚”与“佑”谐音,代表希望月亮护佑的美好意愿,再加上中秋节前后又适逢盛产期,柚子便理所当然地成为了中秋节的应节食物。

芋头:广东有个传统习俗:中秋吃芋头。老人家认为,吃芋头寓意辟邪消灾。不仅是因为芋头长至中秋时节最为肥美,更重要的是芋头是多子的生物,而且母芋头总是和一窝小芋头同生在一处,象征母子团圆。粤语“芋头”又与“护头”谐音,一家人一起吃芋头表示合家团圆平安的意思。

菱角儿时那月饼的甜、荷藕的嫩、菱角的香,还有那过去的岁月总让人十分回味。还记得老人曾说过,中秋节吃菱角能让孩子长得聪明伶利。所以母亲总在中秋节用菱角煲粥。将剥了壳的菱角加米煮成咸味的白稀粥,在吃了甜腻的月饼后,喝上一碗菱角粥,胃中的油腻当场去除不少。也可以用清水或盐水煮熟,然后剥壳当零食吃。

石榴:中秋正是石榴成熟时。红似玛瑙,白若水晶,入口如晶粒玉浆。石榴便成为桌上供品之一,象征长寿、团圆和吉祥。除此之外,由于石榴多子,于是被象征人丁兴旺,民族繁荣。

祭祀用品也不可少。月饼、栗子、水果、菱角、烧肉、鸡等祭祀用品,是祭祀给先人,先人先享用了,再到后辈享用,愿先人在天之灵保佑阖家平安。还有习俗是拜祭月光的,有天台的人家在天台,没天台的人家在家门前,摆开八仙桌,焚香礼拜,贡品除了月饼外,还有柚子、柿子、香蕉、杨桃、油甘子、芋头等,芋头讲究“母子相连”。

在广州,中秋节有一种富有情趣的传统风俗,叫“树中秋”。树亦作竖,即将灯彩高竖起来之意,所以也叫“竖中秋”。每逢中秋节,各家要用竹条扎灯,灯的行头多样,鱼龙灯、鸟兽灯、花果灯等用绳系于竹竿上,挂于家屋高处,满城灯火,如繁星点点,和天上明月争辉,以此庆贺中秋。

小孩子到中秋节也是比较开心的。他们会拿出爸爸妈妈给他们买的灯笼,走到街上去“炫耀”,小时候的灯笼多数是纸做的,现在科技越来越发达,什么样的灯笼都有了。但唯一不变的,是我们的传统习俗。

五、端午节习俗

广府人在节日习俗上的深层结构品格

端午节,本是南方沿海一带上古先民创立用于拜祭龙祖的节日。因传说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罗江自尽,后来人们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说法。总的来说,端午节起源于上古先民择“龙升天”吉日祭龙祖,注入夏季时令“祛病防疫"风尚,把端午视为“恶月恶日”起于北方中原,附会纪念屈原等历史人物纪念内容。端午风俗形成可以说是南北风俗融合的产物。

那么端午那天广东有些什么习俗呢?

赛龙舟:广东河流纵横的地理特点,造就了广东人端午赛龙舟的传统。在先秦时期,越人已有制木成舟的技术,受楚国文化的影响,越人也逐渐形成端午赛龙舟的习惯,经过千百年的沉淀,成为广东人重要的节日传统活动之一。广东人赛龙舟一般有以下进程:首先,是起龙舟民俗篇,就是河畔淤滩中升起往年藏下的龙舟,然后清洗干净;其次,是祭神,即到本地庙宇或宗祠中拜祭神灵、祖先,祈求得到神灵、祖先的庇佑,使这次赛龙舟活动进行得顺顺利利;再次,就是龙舟下水,所有参加赛龙舟的人员都抬着自己队伍的龙舟来到河岸,然后经过德高望重的老人为龙舟“点睛”、除晦之后,就将龙舟抬到河面上,但是这个行为必须称为“升龙舟”;最后,就是正式赛龙舟了,各位参赛人员就位完毕,接着听到裁判一声令下,就努力扒桨前进,在敲鼓手的激励下力争上游,直到最先冲锋到目的地者即为胜利。在赛龙舟过程中,沿途会有不少民众参观广府人在节日习俗上的深层结构品格,欢呼声、加油声、呐喊声,声声云集,现场十分嘘憾。赛龙舟活动结束后,人们就会合力将龙舟藏于河岸淤泥中,待到来年赛龙舟时再用。端午当晚,人们都会在家中吃团圆饭,以度节庆。

吃粽子:端午节怎么能少了吃粽子呢?无论是裹蒸粽、芦兜粽什么粽也好,粽子是不可或缺的应节食品。粽的主要材料是稻米、馅料和箬叶(或柊叶)等。由于各地饮食习惯的不同,粽子形成了南北风味;从口味上分,粽子有咸粽和甜粽两大类。食粽的风俗,千百年来每年农历五月初五的端午节,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粽子作为中国历史文化积淀最深厚的传统食品之一,传播亦甚远。民间传说吃粽子是为纪念屈原,传说粽子是为祭奠投江的屈原而传承下来的。粽子种类繁多,从馅料看,北方有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绿豆、五花肉、豆沙、八宝、火腿、冬菇、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广东咸肉粽、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

六、冬至风俗

广府人在节日习俗上的深层结构品格

冬至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的祭祖节日。冬至是时年八节之一,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在冬至祭祀祖先的传统,以示孝敬、不忘本。因各地礼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异。祭祖的同时,有的地方也祭祀天地神灵,供品主要有三牲饭菜、三茶五酒等。冬至被视为冬季的大节日。在民间广泛流传着“冬至大如年”的讲法,冬至又被称为“亚岁”、“小年”,一是说明年关将近,二是表示冬至的重要性。冬至一到,新年就在眼前,所以古人认为冬至的重要程度并不亚于新年。古时候,漂在外地的人到了这时节都要回家过冬节,所谓“年终有所归宿”。

广东人说,“冬大过年”,这句话反映了冬至在广东人心目中的地位。到了这天,广东人会祭神拜祖民俗篇,制作汤圆,劏鸡杀鸭,家人围坐,吃顿丰盛大餐;也有许多广州人选择在酒楼过节,举家团聚,让大大小小的酒楼家家“墟撼”。

在顺德,还有“围坐打边炉过冬至”的民俗,表示团团圆圆,暖暖和和过好这个冬,一家人平安,保健康,迎春节。打边炉实际为打甂炉,是一道色香味俱全的汉族名肴,属于粤菜系。广式火锅。主要食材是生鱼片、鱿鱼片、生虾片等。主要烹饪工艺是煮。“打边炉”与一般的所谓“火锅”不同。火锅是坐下来吃的,而“打边炉”是站着吃的;火锅用金属器具,中间烧木炭,“打边炉”是用瓦罉。

小榄有冬至吃“水榄”的习俗,小榄的“汤圆”并不圆,像橄榄状,故称“水榄”,实际上是一种用菊花肉作馅料的糯米汤圆,馅料通常是莲蓉或绿豆沙,再加入些许菊花肉。

除了一般的习俗外,东升人还喜欢用大芥菜、甜薯、猪肉粒烩煮成一种名为“沤冬”的菜祭祖,意为迎接冬天的来临。而在坦洲,当地的村民还喜欢吃茶果来应节。

下一期,我们将讲讲广式建筑

标签: 中国习俗 中国节日 广东粽子 中秋主题 七月十四

梅花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