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哲学思想

老子《道德经·第五章》: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老子《道德经·第五章》: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圣人不仁,为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老子《道德经·第五章》

经典的一大特点,就是耐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色人等都可以从中品出滋味。比如《道德经》中老子的这段话,我敢说,不品不知道,一品吓一跳,细品之下,人生智慧跃然纸上,不容我们不肃然动容。

刍狗

老子《道德经·第五章》: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荒草也曾有时运

“刍狗”是什么?老子这个比喻可以说是既生动形象而又精妙绝伦,当我们明白了其中的道理,我们会感叹,古人何以能有如此高明的智慧?

“刍”就是野草,“刍狗”当然就是用野草扎成的狗,古人祭祀天地祖先,富有富的方法,穷有穷的主意,富人不差钱儿,祭祀用的牺牲直接用真货,一番杀猪宰羊然后搬上祭台。

穷人可没这么任性,但他们有自己的一套哲学,即“心诚则灵”,只要心里有,喝啥都是酒。所以古时候哪怕是一杯清水,它只要上了祭台野草的哲学思想,就不再是水,而是成了酒,叫“玄酒”。鲁迅先生《无题》诗中:“夜邀潭底影,玄酒颂皇仁。”讲的就是这个了。

老子《道德经·第五章》: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只要心里有,喝啥都是酒!

“刍”也是一样的,平时它只是地上的一蓬杂草,一脚从它身上踩过,都懒得低头瞅它一眼,就是这么一个卑贱到可以忽略不计的身份。

但一旦把它扎成牺牲的形状,比如扎成一只狗,然后往祭台上一放,它顿时就有了一种庄严,从一蓬野草,化身而成了献给天地神灵,或者是列祖列宗的神圣供品,人们就要非常虔诚的向它跪倒行礼,真诚的将它奉献给各方神灵。

这说明什么?不知道研究老子的各路朋友可曾细思过?让我们把镜头向前推:

不仁

老子《道德经·第五章》: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殊途同归是圣人

“天地不仁”老子《道德经·第五章》:多言数穷,不如守中!,这个“不仁”和孔老夫子的“仁”是不是对立的?我们可以非常肯定的讲——不对立,神仙之间会打架,但圣人不会,因为他们证悟的是同一个真理,而且是最终极的那个。

这就犹如不同的人爬山,你从南面爬,我从西面爬,他从北面爬,在过爬的程中,你面向北,我面向东,他面向南,好像走的方向不一样,不懂这个道理,彼此间肯定打架,都说其他人方向搞错了,只有自己是对的。

但到了山顶上大家碰了面,才突然发现,原来谁也没错,只是出发点不同而已,不同的出发点,要想到达一个共同的目的地,肯定需要不同的路径。到了这时候,前面所有的争论自然就不复存在了。

老子《道德经·第五章》: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怎么说不重要,重要的是让人明白!

所以孔子给一帮人说“仁”,老子对另一帮人说“不仁”,都很正常,重要的不是他们说什么,而是彼此所面对的那帮人,你怎么说他们才能明白那个道理。

“天地不仁”,意思就是《中庸》里所说的“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所谓“上天有好生之德”,天地之道,不会偏爱于任何一人,任何一物。在天地造化的眼中,无所谓“仁”或“不仁”,众生平等,万物平等。

天地造化就像是个大舞台,不过不是为某个特定的人,或者是某个特定的物种所设的专场,而是为所有的万物群生搭建,谁都可以登台,无一例外,这就是“天生我才必有用”的道理,只不过不能一起上,要有对的人,在对的时候,以对的方式登台。

无知

老子《道德经·第五章》: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舞台大家唱

古人常说“时也、命也!”天下该合的时候,秦始皇、汉高祖、隋文帝、明洪武等等自然就登台了,该分的时候,孙刘曹、北五代、南十国等等也就自然出现了,几千年来你方唱罢我登场,谁也休想唱专场,这就是“天地不仁”,也是造化定下的游戏规则。

这个道理告诉我们:即使你此时此刻正在享受台下的万众瞩目,享受芸芸众生的虔诚顶礼,也要非常清醒的知道,自己只不过是一堆荒草,只是时也命也,机缘巧合被扎成了一只牺牲而已。

众生对我顶礼,是因为我被众生赋予了特殊的含义,这种含义放在其它任何一堆荒草身上都一样,只不过是恰巧被我撞上了,说到底我只是一堆芳草罢了。当祭祀结束,这种被赋予的特殊含义消失以后,我理所应当重新做回自己,回归荒原,笑度余生,这就是老子在另一章提到的“功遂身退天之道”。

老子《道德经·第五章》: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如果迷失自己,就别怪别人丢弃你!

可是这种智慧不是每个人都会有的,无知的大有人在,他们因为机遇被放上的供台以后,就迷恋于台下众生的顶礼膜拜,迷失了荒草的本色,而认为自己天生就该享受如此待遇,以至于祭祀都结束了,他们还赖在那里不想走,结果最后被塞进火炉,落得个灰飞烟灭的下场。

就如今年的疫情,它就象一面照妖镜,照出了诸多此类群生的面孔,那些因为赶上了改革开放的浪潮,分享了国家发展的红利,或成为某一行翘楚,或成为某一阶层精英的“刍狗”们,多年过去以后,虽然已经时过境迁,一个个“廉颇老矣”,但他们依然不愿退出,占着供台不肯挪动。

为了延长昔日的荣光,她们绞尽脑汁,不惜牺牲祖国利益,践踏人民尊严,想尽一切办法重回潮头,无奈人算不如天算,虽然她们绞尽脑汁,最后仍然是“春残花渐落”,一批批的后起之秀,不仅没有受到迷惑,反而对她们的吃相极其厌恶,最终群起而讨之,使之丢尽了最后一丝颜面。

醒悟

老子《道德经·第五章》: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闭嘴也是一种智慧

老子在第五章最后一句,给我们提供了类事情最为明智的应对策略——多言数穷野草的哲学思想老子《道德经·第五章》:多言数穷,不如守中!,不如守中!

“多言”是指什么?就是花言巧语,是“刍狗”们为了长期霸占供台,为自己捏造的各种理由,其实也就是她们的歪理邪说。不管她们是真的不懂还是假装不懂“功遂身退”的道理,总之她们真的很享受供台上的感觉,就是不愿意退下去。

“数穷”指的就是时运,也就是今天我们所说的时代大趋势,时代在进步,形势在变化,铁打的供台,流水的“刍狗”,过去的已经过去,既然气数已尽,“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又何必要费力劳神,做无谓的钻营呢?

老子《道德经·第五章》: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循道而行,不会迷路!

“不如守中”,这个“中”此处做动词,念[zhòng],是符合、切中的意思,符合什么呢?就是前面提到的“功遂身退天之道”这个自然法则。春天来了,冬天就要谢幕,四时更替,万物方兴,这就是“守中”。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也是同样的道理,所谓“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圣人降世,不是为某个人,或某个特定的群体服务的,而是遵循天道,要饶益天下苍生。所以《大学》中说“道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哪个人道善德厚,更适合这个时代的需要,圣人就会不遗余力的帮辅他。

这就是经典的魅力,你越品,味就越浓,而且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境况,你还能品出不同的滋味,总之我们永远琢磨不透,它里面到底蕴含了多少智慧野草的哲学思想,我们除了恭敬和品味,实在是找不到更好的方式来善待它们!

标签: 老子 圣人 众生 万物 道理

梅花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