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道家思想

庄子所作《庖丁解牛》文章蕴含了哪些道家思想

庄子所作《庖丁解牛》文章蕴含了哪些道家思想

庄子所作的《庖丁解牛》是道家散文经典之作,其阐述兼具逻辑与感性,说理形象且深远。同学们在初读本篇时,便会觉得语句爽口,文意易于理解;细品文本时,又可发现其思想精妙,道理便于迁移;再探文章,更能感悟其写法丰富,说理寓于形象。

道家散文所举之理具有传承性和一致性,因而,从阅读本篇散文出发,探究其说理的具体内涵以及表述所用的方法,能够为同学们之后阅读其他的道家散文篇章提供便利借鉴。下面我们一起来探索《庖丁解牛》这篇文章蕴含了哪些道家思想,又是凭借怎样的写法达到了形象化说理的效果。

一、运用寓言,具象无形之理。

本文运用寓言的形式来表达观点,即将作者的思想寄托在一个故事里,通过讲述外物之情形、外人之状况来谈论自己主张之道,让人们从中领悟到一定的道理。道家提倡“无中生有”、“有无相生”、“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等思想,倡导把模糊的感知具象成精确的描述。如此一来,既可发挥出有象事例在理解上的便利作用,又能推动背后的无形道理发挥育人功效。本文中,庄子借庖丁之口,讲述了“解牛”的故事,将道家诸种思想蕴藉其中,并且使抽象无形的道理形象化。

二、概念辨析,彰显守“道”自由。

道家主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认为万事万物皆有其规律运行之“道”。在《庖丁解牛》一文伊始,文惠君就被庖丁解牛的画面所吸引,大赞其技艺精湛、熟练自如。然而,庖丁面对表扬,却要纠正文惠君的“谬赞”,进而引出了“技”与“道”这两个概念的辨析。

一来,庖丁此番行为体现出了道家“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的思想,即在处事中要知谦逊、明事理之道。二来,此处也引出了一个问题——“道”是庄子所提倡的道家思想概念,在此处可根据文章判断出,“道”的境界高于“技”庄子所作《庖丁解牛》文章蕴含了哪些道家思想,然而,不易弄明白的是——二者区别为何?庖丁否定的原因是:“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也就是说,“技”是依靠“目视”的,需要感官的支持;而“道”远超越了感官的需求,在于“神遇”,是某种潜意识的驱动。此处所述的“道”便是道家所指的“依乎天理”、“顺应自然”,即自然万物运行的规律。掌握这一“道”的内容,就更易达到道家所追求的自由“无待”的境界。而文章在说理中辨析概念的界限,更利于读者形象地理解事物间的异同。

三、以小见大道家思想概述,“物我”融通迁移。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老子》与《庄子》两部道家经典都提倡“天人合一”、“万物一体”、“齐物我”的主张,认为天地万物与我们相互统一,鼓励人们建立天人融通的“物我”关系。

在阅读《庖丁解牛》的时候,很多同学会对文末文惠君“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这句话感到费解。即便是从文学常识上了解到本篇文章是出自于《庄子》的《养生主》,同学们也仍然会有疑问——明明是在讲庖丁解牛的故事,这与“养生之道”又有什么关系?文中笔锋跳转的契机在哪里?实际上,这恰恰是道家将自我融入他人外物,反以观照自身,这一“物我”思维方式的体现。“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从“解牛”这件小事落笔,映射生活中的大道理,使得说理表达更为形象具体,所获得的道理也更加深入。

此外,融通的“物我”关系也在于忘却物与我的界限,任顺自然、忘掉自我、专注提升,致力于达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境界。庖丁在解牛之时,将自我全情融入道家思想概述,意随牛动,心缘刀牵。正是这样的专注,促使庖丁技艺不断提升。

四、类比联想,追求“道法自然”。

道家主张“道法自然”,具体表现为:对待天地要自然,对待他人要释然,以及对待自我要怡然。《庖丁解牛》首段中,“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这句话常常为后人所称道道家思想概述,缘何?

试想,屠夫分解牛身的画面应该是血腥的,不具有观赏性的。然而这句话却将屠夫分解牛身的动作和声音,与传说中的名舞和佳乐相类比,如此联想可谓是跨界打破了次元壁,乍看之下令人咋舌。然而,细细品来,我们又会明白,正是这样出乎意料的联想类比写法,才赋予庖丁解牛这一过程以艺术性和审美感,才能让大家知晓庖丁动作的轻松和谐,理解文惠君观赏时的惊喜和享受,才能让彼时的画面细腻形象地出现在读者的脑海。道家主张“清静为天下正”,即持守清净,才能褪去浮躁,方能安定有为。庖丁静静地做解牛之事,却能够引人关注,启人思考,令人有得,就是在“处无为之事,行无言之道”。

五、描绘场景,传递“和谐不争”。

《庖丁解牛》一文中,场景的描绘非常出彩,极尽细节描写,生动且贴切,长短句式相间,对偶排比并用,叙事节奏紧凑,若置读者于现场之境。例如庖丁在文惠君面前分解牛的情境描绘中,包含手、肩、足、膝的多种动作,却是杂而不乱,给人以平和自然的感受。《道德经》中有云:“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这句话旨在表达,人们在做事时,可以闪耀但不能刺眼,要尽力与周围事物达成和谐,这是道家思想的重要原则。

六、对比衬托,提倡“虚其内心”。

本文中有多处对比衬托的说理方法,例如庖丁“始臣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与“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的对比;“良庖岁更刀”、“族庖月更刀”与庖丁“今臣之刀十九年矣”的对比;以及庖丁解牛时“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与面对筋骨交错聚结之时“吾见其难为”的对比。

这几组例子,无一不是借对比来反衬庖丁精进自我,顺应自然之“道”的明智,具象地引导人们意识到能否遵循自然规律做事,会带来多么不同的影响。除此之外,前两组对比也体现出了道家“虚其心”的思想,即人可以不断地超越自己,否定自己,进而提升自我。

实战演练

仲尼适楚,出于林中,见痀偻者承蜩,犹掇之也。

仲尼曰:“子巧乎!有道邪?”曰:“我有道也。五六月累丸二而不坠,则失者锱铢;累三而不坠庄子所作《庖丁解牛》文章蕴含了哪些道家思想,则失者十一;累五而不坠,犹掇之也。吾处身也,若厥株拘;吾执臂也,若槁木之枝;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吾不反不侧,不以万物易蜩之翼,何为而不得!”

孔子顾谓弟子曰:“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其痀偻丈人之谓乎!”

颜渊问仲尼曰:“吾尝济乎觞深之渊,津人操舟若神。吾问焉,曰:‘操舟可学邪?’曰:‘可。善游者数能。若乃夫没人,则未尝见舟而便操之也’。吾问焉而不吾告,敢问何谓也?”

仲尼曰:“善游者数能,忘水也。若乃夫没人之未尝见舟而便操之也,彼视渊若陵,视舟之覆犹其车却也。覆却万方陈乎前而不得入其舍,恶往而不暇!以瓦注者巧,以钩注者惮,以黄金注者湣。其巧一也,而有所矜,则重外也。凡外重者内拙。”(选自《庄子.外篇.达生》)

【思考题】

1、对加横线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犹掇之也

掇:拾取、摘取。

B.不以万物易蜩之翼

易:轻易

C.若乃夫没人

没人:善于潜水的人

D.以黄金注者湣

湣:昏乱

2、对文中划线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五六月累丸二而不坠,则失者锱铢:经过五六个月练习,在竿头累起两个丸子而不会坠落,那失手的情况就变多了。

B.吾处身也,若厥株拘;吾执臂也,若槁木之枝:我定住身子,模拟临近地面的断木,我举竿的手臂,像枯木的树枝。

C.彼视渊若陵,视舟之覆犹其车却也:在他们看来,深渊就像是陆地上的小丘,船翻的现象犹如同车子倒退一样普遍。

D.其巧一也,而有所矜,则重外也:各种赌注的技巧是一样的,然而有所顾惜的程度不同,是以身外之物为重的原因。

3、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借助驼背老人粘蝉,以及觞深摆渡人的寓言故事,将抽象的道理具象化,更利于人们理解。

B.驼背老人的故事,体现了道家“物我”融通的主张,即提倡人们在做事时凝聚心神,专注提升。

C.第三段运用联想手法,形象地说明了善于潜水的人能够驾驶船的原因,在于其心态的平和自然。

D.最后一段对比了人们用瓦器、金属钩子,以及黄金做赌注的不同心态,旨在提倡人们注重外物。

4、请结合文章内容,概述本文体现了道家的哪些思想?

答案:

1.B易:改变;“不以万物易蜩之翼”:不因为纷繁的万物而改变对蝉翼(的注意)。

2.A锱铢:比喻极其微小。所以“则失者锱铢”应翻译为“失手的情况就很少了”。

3.D道家提倡物我为一,不要太注重外物,“凡外重者内拙”意为:凡是对外物看得太重的人,其内心世界一定是笨拙的。

4.本文中体现了:1、驼背老人通过不断练习用竹竿粘蝉的故事,反映了道家追求“道法自然”,“虚其内心”思想,以及“物我”融通迁移的思想。老人通过不断练习,精进了自我,反映出“虚其内心”;老人找到了粘蝉的方法之后,就轻松地像是从地上拾取蝉一样,反映出道家提倡人们在做事时,遵照自然万物的规律,能够更为轻松,达到“道法自然”;老人用拟态断木和树枝的方法,关联了“物我”。2、摆渡人所说的技巧和孔子的解说,体现了道家“物我融通”“和谐不争”的思想。不管是不会驾船的人,还是赌博时因赌注反映不同的人,都是没有将自我与外物融通平衡,没有达到平静自然的心态。

标签: 道家 万物 提倡 庄子 散文

梅花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