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道家思想

(李向东)王阳明的心学与道家的能动主义与良知

(李向东)王阳明心学道家的能动主义与良知

道家是典型的出道即巅峰(李向东)王阳明的心学与道家的能动主义与良知,老子庄子跟他们的徒子徒孙几乎就是两个极端,老子庄子有多么伟大,他们的徒子徒孙就多么卑劣。

老子的思想,可以概括为辩证的极限主义,直接可以类比西方的康德和黑格尔。

庄子的思想,可以概括为主观的能动主义,直接可以类比西方的叔本华。

西方的哲学家不断发展了辩证,极限和能动,而老庄之后的道家却走向了成仙(李向东)王阳明的心学与道家的能动主义与良知,教条,甚至骗人,在儒释道三家之中,成了最龌龊最卑劣的存在。

王阳明的心学,主要与佛教禅宗有直接关系,与道家思想几乎没啥直接关系,如果偏要说有,那也是与老子的极限主义与庄子的能动主义有所关联。

心学的核心主要有三句话,一是心即理,二是致良知,三是知行合一。

心即理,实质就是精神即道德,或者精神决定道德,这是突破程朱理学的关键。心学是宋朝的陆九渊开创的,但陆九渊的心学主要强调的是心理,也就是吾心即宇宙,而王阳明的心学则主要是强调精神,陆九渊与王阳明的关系,跟叔本华与尼采的关系很像,叔本华强调主观感觉,尼采主要强调主观意志。

因此,研究心学应该借鉴尼采的哲学,我个人就是这么过来的,原来十分推崇尼采的超人哲学,后来,才转到了阳明心学,后来又转到了教员,主张载体能动论。

程朱理学认为儒家的道德,与道家的道,都是至高无上的的天理,这就严重束缚了精神,精神反而成了道德的附庸,这种思想跟宗教已经很接近了,陆九渊和王阳明反对这种用道德束缚精神的思想,而主张心理即道德,或精神即道德,心理精神与道德一体的,甚至心理精神决定道德。

心灵即道德儒家道家思想区别,甚至心灵决定道德,几乎能够颠覆董仲舒建立的三纲五常,这是中央皇权和封建地主阶级绝对不能允许的,因此,无论是陆九渊和王阳明等心学人物,很多话都玄之又玄,根本就不愿说清楚,也不能说清楚,甚至他们自己都在回避。

心灵即道德,或者心灵决定道德,那么,必然有一种不受道德束缚的独立心灵状态,也就是王阳明说的无善无恶心之体,这个状态是极为重要的,可以称为心学的自由王国状态。

心即理的另一种状态,则是极限状态,也就是致良知,良知可以理解为不虑而知,也就是成为专业职业的习惯,这就是一种心灵与道德融为一体的极限状态。

所以,心学也有两个两个方向,一是强调心之体的专心主义,只要能够专心,就不会受到道德的束缚,代表人物就是张居正,二是强调致良知的专业职业主义,主要就是泰州学派,和后来的工匠精神。

因此,心学主要有四个层面,一是专心儒家道家思想区别,二是专业,三是预判,四是引领。

专心几乎与道德无关;专业也与道德关联不大,主要与客观规律和客观事实有关;预判则与道德有关,因为基本的道德就是对等的将心比心和同情同理,以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引领也与道德有关,而且已经上升为了道义,要想引领舆论,引领民众,必须要兼顾道德儒家道家思想区别,树立道义。

人是社会动物,在心学的四个层面之中,预判几乎是人人都有的,这便是道德与每个人都密切联系的根本原因,专心,专业,引领,反而不是人人都能具备的。

有这样一个故事,王阳明抓到一个贼,这个贼也知道心学,就说,你不是说人人都有良知么?我就没有。王阳明就让人扒光了他的衣服,这个贼就变得十分窘迫。王王阳明就说,你看你也良知,人人都有良知,只是很多时候没有意识到而已。

这里的良知,就是心灵与道德的极限融合状态,而所谓人人都有良知,主要是源自预判,也就是源自人的社会属性。

再比如日本,王阳明的心学在日本影响很大,但是日本却主要偏重于专心专业,而忽略了预判引领,也就是忽略心学的道德道义部分,因此,很多人说日本人只有战术,没有战略,只重小道,而丢掉了大道。

明白了心即理,明白了致良知,也就基本明白了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绝对不是言行合一,而主要是主观与客观,主体与客体的合一,例如专心和预判主要是主观与客观的合一,专业和引领主要是主体与客体的合一。

知行合一,实质就是专心专业,和预判引领的具体体现。

用现在的网络小说来类比王阳明的心学与道家,心学的追求主要就如历史穿越小说,穿越者都具有预判引领的能力,因此基本都成为了皇帝或领袖,而道家的追求主要就如修仙小说,主角的力量不断升级,最后大多成为了力量最大的存在。

从修仙小说就可以看出,道家被庸俗到了什么地步,不但丢到了大道,也丢到了小道,而只是追求玄之又玄的力量,古人吃丹药成仙,现代人意淫成仙,时代进步了,成仙的成本倒是更低了。

标签: 王阳明 心学 道家 儒家 读书

梅花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