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道家思想

诗文体现的道家思想和玄学思想--古代文学论文

诗文体现的道家思想和玄学思想--古代文学论文

陶渊明总体诗文体现的道家思想和玄学思想-古代文学论文-文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历来对陶渊明的研究,学者们偏重对其总体文学作品中的哲学思想阐释,并以写意田园总括其诗文特征,在这一基础上,重点对其某类作品的分析更能发现他思想中的突出特征。陶渊明的总体诗文包涵其栖田园之心、抒归隐之志,但是作品中的酬、答、和、敬诗以及咏怀、疏、述、赞诗文似乎更能直观体现其受道家思想和玄学思想影响后领悟生命真谛和感受生活的方式。1 隐士情怀: 现实人生的体验者陶渊明是一位生活于东晋后期的隐士。东晋后期社会的混乱和 的 都已经处于极端的状态,归隐就成了士人们保身全生的重要途径。而那些处于社会底层的士人,远离祸患的意识更加强烈,陶渊明也不例外。在这一时期的社会 中,玄学思想的发展进入后期,而玄学思想是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合流的产物,道家思想在整个魏晋时期呈现繁盛的局面。这与汉代儒家思想独尊的状态是不同的。道家思想和玄学思想均含有归隐的人生处世方式。同时,隐逸也可以理解为一种人生理想的追求①。陶渊明生活在这样大的社会环境下,也不可能 其所处的时代变得彻底遗世。归隐后生存的方式有多种,渔隐、樵隐、医隐、吏隐等等[1],而陶渊明选择了田园。

不同于其他魏晋诗人对隐士生活不食人间烟火的描摹,同时也不入超凡进仙的彼岸世界,陶渊明的归隐生活中充满了人间交往的真情,这种真情表现在他与友人、亲人的话语中,如有客有客,爰来爰止[2]。友人的到来实给他独居的生活带来了发自内心的欢欣。嘉游未斁陶渊明的道家思想,誓将离分。送尔于路,衔觞无欣(《答庞参军》)②。友人相聚的快乐时光总是短暂的,转眼老友即将分别。负痾颓檐下,终日无一欣。药石有时闲,念我意中人(《示周续之祖企谢景夷三郎》) 。表达终日想着友人何时才能再来的殷切期盼。陶渊明对待人间真挚的友情出自内心的淳真,念着数面成亲旧。况情过此者乎(《答庞参军》) 的温情。他的隐居的落脚点是人境,人境中含情,亲情在其中是无法回避的,道家思想和玄学思想对人情多以超脱的心境看待,人情多归于一种对得道的羁绊。陶渊明却以人情为立足点,对友人的相邀避世山林,他直言直为亲旧故,未忍言索居(《酬刘柴桑》) 。对待亲情上,当他看到自己拮据的生活状况,流露出难以排遣的伤感,汝辈稚小家贫,毎役柴水之劳,何时可免? 念之在心,若何可言(《与子俨等疏》) 。我们分明看到的是一位慈父因家贫对幼子生存的担忧,拳拳之心分明可见。这就是陶渊明,其情出自对人性自然状态的直观表现,无矫揉,无做作; 其心淳然陶渊明的道家思想,生活的落魄与捉襟见肘都难以是他割舍下人间的挚友与温情。

诗文体现的道家思想和玄学思想--古代文学论文

无怪清温汝能评价其心盖真且淡,故其诗亦真且淡也; 惟其真且淡,是以评之也难。[3]这样的评价可谓得其人其诗之旨。因为有情,使得他的隐居生活充满了乐趣,这是他在尔虞我诈的官场上难以体会到的,所以于他而言弥足珍贵。陶渊明的酬、答、和、敬诗文是将自己的人生见解与感受诉诸同时人,诗文内容答客赞友实有,事实上却是自我心灵的宣读。他的咏怀、疏、述、赞诗文则是以古代先贤为镜诗文体现的道家思想和玄学思想--古代文学论文,映射出的是与自我心灵的契合。这两种诗文意向构成了他感受现实生活的另一种方式: 在恬淡的自然环境中寻求心灵的解脱,在静谧的田园中固穷守拙,在追慕先贤的期望中寄托超越苦难的人生理想。陶渊明善于用心捕捉蕴藏在现实自然景物中的意趣,这种意趣一经展开便具有浑然天成的效果。门庭多落叶,慨然已知秋(《酬刘柴桑》) 。蔼蔼堂前林陶渊明的道家思想,中夏贮清阴; 泽周三春,清凉素秋节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和郭主簿》) 。南窗罕悴物,北林荣且丰(《五月旦作和戴主簿》) 。秋日凄且厉,百卉具巳腓(《于王抚军座送客》) 。凄凄岁暮风,翳翳经日雪。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巳洁(《癸卯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 。这种对四时季节的描摹中含有对自我生存状况的摹写,春之萌发、夏之繁盛以及秋之雍容、冬之凛冽在陶渊明的笔下染上了生活的真切感受,由于生存的困境带来的种种不便都掩藏在这四时的变化中,或悲或喜,或畅达或郁结诗文体现的道家思想和玄学思想--古代文学论文,总能在景物中找到对应的感情。渊明独爱菊,而菊开在秋季,因此对秋着笔甚多,秋季在他生活中已经不仅仅是一种外在的季节,更是其超越生存苦难的场所。自然景物带给他的是心灵的畅达,以此消解生命中的种种不顺利。凯风因时来,回飙开我襟息(《和郭主簿》) 。和风迎面而来,吹入衣襟,身与物浑然一体。正是由于这种物与人心灵的契合才使得他

标签: 陶渊明 诗文 思想 道家 友人

梅花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