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佛家思想

释能行(万杉寺)传统文化与生态文明合影

释能行(万杉寺)传统文化生态文明合影

( 2017年12月10日在中国人民大学举办传统文化与生态文明合影)

释能行(万杉寺)传统文化与生态文明合影

佛教文化与生态文明

☆释能行

释能行(万杉寺)传统文化与生态文明合影

(万杉寺航拍图)

内容提要:佛教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生态文明建设是当今社会的一大主旋律。佛教文化当中,缘起性空的世界观,依正不二的平等观释能行(万杉寺)传统文化与生态文明合影,奉行慈悲为本、利乐有情的菩萨精神,主张从身心和谐到生态和谐的心灵环保,为生态文明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佛教界积极保护山林,佛化自然,赋予自然以灵性,宣传环保理念,以文化弘扬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积累了丰富的生态实践。古老的佛教文化历久弥新,在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当中不断焕发出新的活力与生机。

关键词:佛教文化缘起论心灵环保生态文明

释能行(万杉寺)传统文化与生态文明合影

(佳木葱茏万杉寺)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佛教文化当中蕴含了丰富的生态文明思想。佛教是一个重视环境保护的宗教。从佛教來看,由于人们的我执和贪欲所导致的享乐主义的生存方式和消费方式,对资源的过度开发和环境的破坏是生态危机的重要根源。佛教的环保思想,源于释迦牟尼佛对世界“缘起”的觉悟,认为世间万物都是建立于缘起相互依存的关系中;也来自佛法对“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众生平等”等思想和主张。佛教的缘起理论、依正不二思想和众生平等的观念,对于缓解因人类与自然对立而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具有积极的意义。

释能行(万杉寺)传统文化与生态文明合影

(佳木葱茏万杉寺)

一、缘起论的世界观

法不孤起,仗缘方生,缘起论是佛教独特的认识论和世界观,是佛教教义的精髓和核心,所谓缘起,就是众缘和合而起,也就是各种条件和合而生的意思,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是因缘所生,又随因缘灭,一切事物的或现象的生起都是相互依存、互为因果、互为条件的过程。《杂阿含经》说:

“有因有缘集世间,有因有缘世间集,有因有缘灭世间,有因有缘世间灭。”“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

缘起论的核心意涵是“缘起性空”,《中道缘起论》有一首偈子“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这里的空就是缘起性空,所谓性空,不是虚无、没有或者不存在,而是没有独立的永恒的实有本性。

缘起法揭示了宇宙万物的生成规律,从本体界的体性上讲,万物平等,空无自性,从现象界的变化来讲,因果循环,次第轮转。因为自性本空,所以要明心见性,则应当按照《金刚经》所讲“离一切相”、“应无所住”、“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来观照,这也是禅宗修行的根本之道。从性的角度看,“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矣,寂灭为乐”,悟了此理,方能找回我们本有的清净心佛家生态思想是,显发我们本有的般若智慧。从相的角度看,天地之间,万事万物,都有其发展的规律,而这个规律就是因果相续的关系。当我们明白缘起性空的道理,于内,则身心清净,舍欲去贪,心无挂碍,于外,则洞明因果,顺从规律,尊重自然,保护生态。

释能行(万杉寺)传统文化与生态文明合影

(万杉云雾)

二、依正不二的佛教思想

佛教在阐释人与自然的关系时,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基本立场是“依正不二”,所谓“依正”就是“依报”和“正报”,依报指生命依存的环境,正报指生命主体。生命主体和生存环境之间释能行(万杉寺)传统文化与生态文明合影,在客观世界的现象中,虽然可以作为两个不同的东西来认识,但是,在共同的存在中,是相互融合,不可分割的共同整体,这是佛教整体论的又一体现形式。

佛教历史记载,佛陀最初在旷野中修行并进入禅定,他在菩提树下,看到东方升起的启明星从而觉悟成佛,他与大自然的树木、河流、鸟雀相伴,在浩渺宇宙的繁星下,他将整个身心融入世界,觉明真理。他的觉悟过程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完成,他觉得的经验表明,每一个生命个体本身就与天地万物融为了一体。一行禅师在他的《佛陀传》(又名《故道白云》)一书中写道,成佛的悉达多“可以辨察到当时他身体内存在着无数众生。这包括了有机和无机的,矿物、草苔、昆虫、动物和人等。他也察视到其他所有众生就是他自己……他看见自己体内的每一个细胞都蕴藏着天地万物,而且跨越现在和未来。”1这段话也可以理解成佛之后的佛陀其实就是宇宙的化身。成佛后的佛陀教导身边的信众:我们不但是人类,我们还是稻米、水果、河流、空气,我们存在于这个互缘而生、相依相存的生命共同体中,这是一个生生灭灭、循环不息的共同体,这个共同体养护了我们,我们与众生也为这个共同体做出了自己的奉献。佛陀的这些开示,充满了现代生态学中“有机整体论”的意蕴,佛陀说的这个生命共同体,就包含了地球的生物系统。

释能行(万杉寺)传统文化与生态文明合影

(万杉寺山门前1600年的五爪樟)

三、心灵环保与生态文明建设

针对日益严峻的环境破坏与生态危机,技术上的改进、管理上的加强固然有一定的效用,但从根本上讲,还应是改变现代人的价值观念、生活理念,从心灵环保入手,改善现代人的精神与心灵的状态。

心态决定生态,心境牵动环境,生态问题是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归根结底还是人类心灵的问题,人类若想更好地处理外在的生态问题,必须先解决好内在的心态问题。近代佛教界根据《维摩诘经·佛国品》中“若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2提出了心灵环保的理念,较好地诠释了佛教的生态理论,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成为佛教生态智慧的重要结晶,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心灵环保的佛教理论也正在不断丰富和发展。

关于心灵环保,近代佛教泰斗虚云大师曾有许多简明透彻的开示:“转移天心佛家生态思想是,消弭灾祸,应从转移人心做起,从人类道德做起,人人能履行五戒十善,正心修身,仁爱信义,才可转移天心”3,大师明确无疑地指出:佛是治疗众生心病的良医;佛法乃善法,与世间一切善法实无差别。生态养护也是人间的善法,佛法中的“戒定慧”如果换成精神生态中的说法,那就是:戒除不良生活方式、坚定健康人生理念、开发生存大智慧、营造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空间。

释能行(万杉寺)传统文化与生态文明合影

(万杉寺的孔雀)

慈悲是佛教的基本精神,慈是予乐的意思,悲是拔苦的意思,《大智度论》卷二十七中说“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慈悲是佛教的爱,这种爱不仅限于人与人之间,而且扩展到大自然,遍及一切生命。这种爱超越了“家庭”、“族群”、“国家”、“人类”的分别,超越了“职业”、“阶层”、“文化”、“宗教”的藩篱,兼顾出世的解脱信仰和入世的人文关怀。4这是一种完全无私,只有奉献,不图回报的爱,《华严经》云“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正是对慈悲奉献精神的极佳诠释。

止贪是佛教的基本主张,对资源的过度开发和肆意破坏,这其中的张力归根结底还是人类无休止的贪心,心灵环保要求人们能够遏制贪心,对治贪心的方法在于少欲知足,在《佛遗教经》中,佛陀告诫弟子:

“汝等比丘,当知多欲之人,多求利故,苦恼亦多;少欲之人,无求无欲,则无此患。直尔少欲,尚宜修习,何况少欲能生诸功德。少欲之人,则无谄曲以求人意,亦复不为诸根所牵。行少欲者,心则坦然,无所忧畏,触事有余,常无不足。有少欲者,则有涅槃,是名少欲。不但内心欢喜自在,而且淡泊名利,受人尊敬,利人利己,倘若人人都能拥有这样的心态,那人类对自然的索取自然就少了,生态自然和谐。

释能行(万杉寺)传统文化与生态文明合影

四、佛教的生态实践

佛教关于对待自然的经典论述有《菩萨璎珞经》载:“不败自然相,相应度无极”《楞严经》中也说:“清净比丘及诸菩萨,于歧路行,不踏生草,况以手拔。”且佛教戒律中规定僧尼不得随意砍伐树木,不得焚烧山林。

寺院是佛教的基本场所,寺院是生态和谐的一个典范,深山藏古寺,很多寺院几乎都在青山绿水的丛林之中,寺院所在,大多林木葱茏,曲径通幽,潺潺细流,景色秀美;寺院的建筑大都飞檐翘角,古朴典雅,融入山水之中,宛如画境;寺院的晨钟暮鼓,经声佛号,梵烟缭绕,更是为山川增添了灵性之美,寺院的人居环境与大自然的生态环境融为一体,十分和谐。在这种环境下,可以使人感受到宁静、自在、安详和满足,使人忘却烦恼,给人以心灵的洗涤,促进了人与自然、心与境的和谐,体现了佛教的自然生态价值。植树护林素来是佛教优良传统,在中国佛教史上,就有一所因植树而得名的寺院——江西庐山万杉寺,北宋年间,高僧太超广智禅师在庐山庆云峰下植杉万株,育林有功,造福乡民,得到宋仁宗皇帝钦赐寺名“万杉寺”,如今,万杉寺依旧延续植树造林,育林护林的传统,而且还与林业部门取得合作,支持周边的山林防火工作,成立野生动物保护基地,有利于寺院周边环境保护,生态和谐。在中国佛教界还有很多以树命名的寺院。

释能行(万杉寺)传统文化与生态文明合影

(万杉寺生态红豆杉)

以佛教文化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是近期佛教生态实践的重要力量。2017年12月10日,江西庐山万杉寺,庐山庆云文化社与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净土文化研究中心、黄河科技学院在中国人民大学联合举办传统文化与生态文明论坛。来自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佛教协会、江西庐山万杉寺、庐山庆云文化社、中央民族大学、黄河科技学院、江西省中科院庐山植物园、英国威尔士大学等单位的佛教界和学术界代表及第十二期爱国宗教界人士研修班部分学员,共计40余人参加了论坛。

这次传统文化与生态文明论坛的成功举办,是佛教界、政治界、文化界、学术界结合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立足现在,面向未来,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积极作为。论坛落实和弘扬了党的十九大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精神,挖掘了中华传统文化中所蕴含丰富的生态文明理念,体现了佛教界与学术界的精诚合作佛家生态思想是,共建生态文明,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的树立提供传统智慧支撑,对于促进生态文明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

注释:

1、[ 一行禅师:《佛陀传》,河南文艺出版社2014年版,第85页。]

2、《大正藏》第14册,第538页。

3、[ 虚云著、纪华传编:《禅修入门》,江苏文艺出版社2010年版,第167页。]

4、[ 学愚《生态环保与心灵环保——以佛教为中心》上海古籍出版社,第99页。]

(作者系庐山万杉寺住持,庐山庆云文化社社长,庐山万杉书院院长,江西省佛教协会常务理事,九江市佛教协会副会长,庐山市佛教协会会长。《庐山庆云文化社丛书》主编,《庆云》从刊主编。

释能行(万杉寺)传统文化与生态文明合影

标签: 文化 生态文明 缘起性空 佛教 环保

梅花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