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道家思想

潜隐的道家教育思想的核心概念,值得我们挖掘和学习

潜隐的道家教育思想的核心概念,值得我们挖掘和学习

内容摘要:潜隐的道家教育思想以自然主义哲学为引导,揭示了人与万物联系的客观规律、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的同一性,提出了顺应自然、无为而治、不言之教、尊重生命差异等教育思想,张扬着人与万物与自己相和谐的生命精神。把完满性人格目标中的真善美一以贯之地融入自然生命之体的“生”的流程,创造着真正身心统一的教育。关键词:道教育思想自然人本主义先秦时期,百家争鸣,是我国古代思想和文化最为辉煌闪烁的时代,构建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文化高峰,在这其中,老子集古圣先贤之智慧,著《道德经》,形成了道家完整系统的理论,标志着道家思想的正式成型。潜隐的道家思想在表现形式上一直不同于作为举世“显学”的儒家思想,在儒家思想不断地通过存在本体践行道德规范,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突出的巨大的独一无二的贡献的时候,与之多有差异的道家思想,千百年来在默默地补充着它,与儒家思想一起,滋养和塑造着中国人的人生观、世界观、文化结构和理想品格。道家思想建立了自己独立完整的思想体系,中国的哲学、美学、宗教学等义理之学均从中有所吸收借鉴,与此同时,道家思想里所蕴含的丰富的教育思想也值得我们挖掘和学习。一.道家教育思想的核心——“道”《道德经》中开篇即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潜隐的道家教育思想的核心概念,值得我们挖掘和学习,五千字文中通篇可见“道”的身影,是道家思想的核心概念。

“道”是宇宙万有之本源,万物存在的根本凭借和最终依据,天地万物从“道”那里获取自己的形态和性能,其行为也以“道”的法则为准则。“道”“玄之又玄”,“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它“不可道”,不可“观”,不可“识”,更不可“分”,只可用一种或然性的方式去感受,去领会,去体悟,去喻说,但凡是有形有象的万物又都因道的先验存在而存在。任何割裂主客、理境、有无和形而上下的知性探求,都会堵塞天道流行的境域,消解“道”之绝大的普遍性的根源意义和它无处不在的生机活力,最后不得不陷入一种缘木求鱼的困境或与影竞走的空疏境地。[1]回归生命本质,向自然之本真状态回归,向“婴儿”状态回归才是求索于道的正确途径,这充分展现出道家思想中自然人本主义的教育思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简单来说就是人应该遵从地,地应该遵从天,天应该遵从道,道应该遵从自然。这个自然并不是普通意义上花草树木的大自然,更有自然而然、循其天然的内涵意义在其间,也就是要合于万物规律的本源——“合于道”。[3]道家强调的自然之教,就是讲求尊重事物的自然秉性、顺应事物的自然规律、促进事物的自然发展,从而达到“道通合一”——既合乎“人性”又合乎“天性”的自然状态。

潜隐的道家教育思想的核心概念,值得我们挖掘和学习

“长者不为不余,短者不为不足”,差异性和多元化乃世界自然而应然的状态,人的个体差异具有其天然的合理性,长的不能算多余,短的也不能说是不足。“辅万物之自然”,就是因任万物于自然道家的教育思想主张四个字,万物处于自然的状态就是最好的状态,如果要在这一尺度之外另立法度而迫使人改变自然的状态,就是对个体、万物乃至道的否定。而什么是万物最自然的状态呢?道家教育思想中对“无欲无求”又最具创造力和纯朴德性的婴儿状态非常推崇,在《道德其雄,守其雌…复归于婴儿”,婴儿的生命力是最旺盛的,柔嫩纯朴、本真尽在、元阳未失,“骨弱筋柔而握固”。教育的方向应该向这个人人都经历过的高峰回归,回复到不被固执和成见所障碍,不被欲望和情绪所俘虏的状态潜隐的道家教育思想的核心概念,值得我们挖掘和学习,才能享受的真正的和谐与自在。同时,“万物一体”、“以道观之,物无贵贱”、“神鬼神帝,生天生地”的思想认为万物在其根源上是混而为一的,一切皆因道而存在,物与物、人与物、人与人之间都是平等的。作为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他人,教师应该放平自己的心态,热爱、尊重每一位学生,不应不自觉的将学生划分为三六九等,对不同的学生表现出不同的倾向性,这是对学生差异性的否定和对学生个人权利的忽视。教师要以一种客观公正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学生,给每个学生提供适切的帮助,真正做到“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使每个学生达成最佳发展状三.道家教育的方法论儒家思想好比一位鼓励你实践、从做法对你进行指导的教师,告诉你“举一反三”、“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而道家思想却如同一位对你进行精神引领的导师,“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注重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心领神会,以及受教育者的切身体验和内在觉悟,不掺杂主观评判,让受教育者最终成为本真的自己。

“处无为之事”、“天下之难作于易,天下之大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道家的“无为”并不是“不为”,而是指不要等到事物发展到不可收拾了再去收拾,再去为。其实道家对天道规律的把握是积极的,主张把握微妙契机。因为“事物处于安静平.稳时容易把握;征兆没有出现时,容易规划引导;在初始脆弱阶段,容易判断发展的趋势;处于微小的时候,容易使其消散。最好的治理是产生乱象之先的调控。”[2]而道,是“无为”与“无不为”的辩证统一,这就要求教育者,既要从客观上辅助受教育者的自然发展,又不妄为、强为,扭曲其自然天性。老子认为“治大国若烹小鲜”,治国就像烹饪小鱼小虾一样,小心翼翼、掌控火候、不急不躁地施以柔和的外力,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教育又何尝不是如此?要求教育者“遵天之道”,“从天之则”,去除人为的、带有强制色彩的礼乐之教,减少教诲和强迫灌输,“行不言之教”,按照受教育者的自然本性和成长的客观规律对受教育者徐徐施加影响,如春风化雨,让受教育者在自然淳朴中得以成长。以人格影响人格,以智慧影响智慧,在不知不觉中进行的教育,就是最好的教育。而不加干预,生养万物而不据为己有,培育万物而不自恃己能,功成名就而不自我夸耀,正是因为如此,所以功绩才不会泯没。

教育工作者应保持一种宠辱不惊的旷达心态和淡泊情怀。教育的成功、教育目的的达成,乃“自然”达成,教育者不可居功自傲、自矜自伐,要随缘自然,破除对世俗功名利禄的过分执着,“功成而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抱“素朴”之意,树“不争”之德。[3]老子说:“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也”。“持而盈之”、“揣而锐之”均是有意执着其功以为己德,自危殆其身。故一个取得成功的教育者务必保持绝对清醒的头脑,顺天地无己之道,让自己从成功的巅峰状态尽快回复至“一无所有”的新起点,一切从头开始,“自然”达致新的更大的成功。五.道家教育思想中的智育、德育和美育1.智育。道家主张“大智若愚”、“明道若昧”,由一个“若”字实质性地界定了大智慧与“明”的涵义,道家的大智慧在常人眼里是“愚”,彻悟的“明”在常人眼里却像是“昧”,这是由于道家视逐物外求所获得的知识为小智道家的教育思想主张四个字,视内在本心的颖慧之智为大智,视大智的境界为“明”。[3]这和卢梭的教育思想颇有相似之处,认为现代文明为“小智”,要从自然情境中体悟“大智”。教育者应摒弃僵化的智育,破除功利的追求,尊重受教育者的自我意识和自我创造,解放出受教育者内心的力量,帮助其达到内心的平和,探索生命的.大智慧。

快节奏的现代文明使得人人内心浮躁,但科技永远只是工具,永远不能使人获得生命的成长。2.德育。老子提出“圣人不仁”、“天地不仁”、“大道废,有仁义”等等之语,表面理解 好像是老子不讲仁义道德,其实道家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思想,老子反对的是形式主义 的仁义道德,提倡的是发自内心的、潜意识的仁义道德;反对的是儒家“直线进取式”的道 德教化,提倡的是内在的修养和德性。老子将德分为“上德”和“下德”,用以区分内在的 真正的德性和外显的伪善的德性,“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 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4]上德就是无为的德,就是“生而不有,为而不 恃,功成而弗居”,就是有作为有贡献但又不倨傲于社会之前。在上德的社会里,没有德的 说教,而下德则刚好相反。老子提倡的就是真正的仁义道德——上德,反对外在的、虚伪 的、形式主义的、功利性质的仁义道德。 3.美育。道家美育观的建构在老子只是初现端倪,到庄子时得到了全面的发展,其美育观丰 富而独特,肯定人的自由价值,并将自由推至无限,体悟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道家的美是 超越的自然之美,淡简朴素、虚实相生。“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见素抱朴”、“为无 为,事无事,味无味”都在追求一种妙味无穷、法无定法、返璞归真的美学理想。

道家美育 思想的核心在于理想人格的塑造和审美人格的培養。物我两忘、游走俯拾,精神自由,至 真、至美、至纯、至善的精神充溢的人格充满着“与物为春”的审美愉悦。“心斋”、“坐 忘”、“见独”等都是其美育培养的具体方法。[5]归根结底,道就是最高的艺术精神,合 于道就是最根本的修化途径。 六.结语南怀瑾老先生曾说,中国文化儒、释、道三家,孔子开的是粮食店,打倒了粮食店,光吃面 包牛排是吃不饱的,会吃出毛病的。道家开的是药店,不病就不需要药店,一旦生病则非要 去药店不可。佛家开的是百货公司,吃饱饭又没病,有空去逛逛百货公司,没有空就不去 逛。这三家店都是人类生存的必要。[6]现而今道家的教育思想主张四个字,在这个充斥着大大小小教育问题的时代, 我们是不是该静下心来去药店逛上一逛呢? 参考文献[1]尹芳.道家教育哲学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0,32(4):178-180. .[2]刘峻杉.道家教育智慧的当代启示——从电影《功夫熊猫》说起[J].上海教育科研,2012 (4):25-28. [3]唐劭廉,吕锡琛.“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道家教育思想的当代合理性阐释[J]. 西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2(2):26-31. [4]陈明,吕锡琛.老子是否存在教育思想[J].大学教育科学,2013,2(2):107-111. [5]祁海文.庄子与道家美育观之建构[J].社会科学辑刊,2006(06):202-206. [6]南怀瑾讲述.老子他说[M].东方出版社,2014. 江苏省研究生科研与实践创新计划项目,项目编号.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教育学院)

标签: 道家 万物 思想 老子 主义

梅花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