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 > 梅花古籍

学术活动《辅行诀用药法药传承集》汇集于一

学术活动《辅行诀用药法药传承集》汇集于一

中国学术有一独特现象,即所有重要的学术构建在秦以前即已完成,此后的学术活动基本上就是围绕秦以前的学术构建进行诠释解读,在此基础上续加发展提高。因此中国学术鲜明的特点之一首先就是继承,中医学表现得尤为突出。关于这一点,北宋校正医书局林亿在序《伤寒论》时说得非常明确:

夫《伤寒论》,盖祖述大圣人之意,诸家莫其伦拟。故晋皇甫谧序《甲乙针经》云:“伊尹以元圣之才,撰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汉张仲景论广《汤液》为十数卷,用之多验。近世太医令王叔和,撰次仲景遗论甚精,皆可施用。”是仲景本伊尹之法,伊尹本神农之经,得不谓祖述大圣人之意乎!

这就是说,张仲景的《伤寒论》是“本伊尹之法”、“祖述大圣人之意”而成的万世不朽之作。林序所说的“伊尹之法”“大圣人之意”就是《汉书艺文志》著录的《汤液经法》32卷。1907年法国传教士伯希和在敦煌藏经洞盗宝,从中窃得梁•陶弘景撰《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药》绢子本一卷,后流落中国民间,原卷毁于“文化大革命”,幸有传抄本存世。经笔者搜求寻访,得21个传钞本,汇集于一,名之曰《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药传承集》,学苑出版社出版。陶弘景云:

商有圣相伊尹,撰《汤液经法》三囗,为方亦三百六十首。上品上药,为服食补益方者百二十首;中品中药,为疗疾祛邪之方,亦百二十首;下品毒药,为杀虫辟邪痈疽等方,亦百二十首。凡共三百六十首也。实万代医家之规范,苍生护命之大宝也。

汉晋以还,诸名医辈,张机、卫汛、华元化、吴普、皇甫玄晏、支法师、葛稚川、范将军等,皆当代名医,咸师式此《汤液经法》,愍救疾苦,造福含灵。其间增减,虽各擅其异,或致新效,似乱旧经,而其旨趣,仍方圆之于规矩也。

外感天行,经方之治,有二旦、六神大小等汤。昔南阳张机,依此诸方,撰为《伤寒论》一部,疗治眀悉,后学咸尊奉之。

这表明我国方剂学在西汉已经基本进入成熟时期,《汤液经法》是这一历史时期的代表作;张仲景继承《汤液经法》而弘扬之,奠定了中医理法方药完美结合综合运用的坚实基础,为中医立定法,竖圭臬,成为中医学的奠基之作。

正因为我国具有继承先贤伟大成果而弘扬之的学术传统,因而促进了整理古籍与翻刻古籍学术活动的快速成长。民间与政府翻刻古籍与整理古籍的活动从来没有中断。以医书而言,由政府出面主持整理的活动,在我国历史上最显著的有三次。第一次是西汉刘向校理群书,医书由李柱国校订,著录于《汉书艺文志•方技略》。第二次是北宋校正医书局对医书大规模的校定。《伤寒论》、《金匮要略》、《金匮玉函经》三书由林亿高保衡领衔、由孙奇进行具体校定。“校”者,校正也,以改正错简讹文为主;“定”者,定也,使诸种传本定于一也。在校正医书局成立以前,《伤寒论》传本歧出,错综纷繁, “国家诏儒臣校正医书”(孙奇、林亿《伤寒论序》),“臣奇先校定《伤寒论》,次校定《金匮玉函经》,今又校成此书”(孙奇林亿《金匮要略序》),于是《伤寒论》传本歧出的紊乱局面才告结束。北宋嘉祐年间校正医书局进行的整理校定刊行工作,为中医经典著作的保存与传播做出伟大贡献。今日通行的先秦两汉魏晋六朝隋唐的古典医籍,几乎皆经校正医书局之校定,成为研读的范本。第三次整理医书之举,始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1982年国家卫生部制定《中医古籍整理出版规划》,经专家讨论决定将十一部中医古籍作为卫生部部级重点中医古籍整理项目。这十一部重点中医古籍是:《素问》、《灵枢》、《甲乙经》、《太素》、《伤寒论》、《金匮要略》、《脉经》、《难经》、《神农本草经》、《诸病源候论》、《中藏经》。国家卫生部中医司于1984年4月20日至26日在北京京西宾馆召开“十一部重点中医古籍整理研究工作会议”,对整理校注工作作了分工。从此整理校注中医古籍的工作就轰轰烈烈有声有色地在学术界、出版界开展起来,并一直持续至今。笔者也正是在这个时刻有幸参与到第三次大规模整理中医古籍的事业中来的。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将宋本《伤寒论》整理校定任务下达到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著名《伤寒论》专家刘渡舟教授任宋本《伤寒论校注》主编,笔者任副主编,辅佐刘渡舟教授工作。从此我把研究《伤寒论》文本的传承与演变史作为终身事业,开始了我最重要的学术生涯。我的学习心得反映在我的《伤寒论文献通考》中。

江苏科技出版社组织开展《四库全书系列伤寒类医著集成》的伟大工程对我产生了巨大吸引力。在2005年 “黄山中医药文化研讨会”上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周骋编辑告诉我这个出版信息。周先生从专业角度、学术角度,数度向笔者介绍整理出版囊括《四库全书》、《四库全书存目》、《续修四库全书》中所收录的全部伤寒类医学专著的重要性与前景。我当时曾想,这种出版行为估计很难赢利,在以经济利益为主要追求目标的市场经济中,竟然还有出版单位愿意做这种耗时耗力投入大收益少的事,我深受感动,赞佩他们的高尚追求与出版气魄。

《伤寒论》是中医的灵魂。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繁衍昌盛,与《伤寒论》及其所自来的《伊尹汤液》密不可分。在当前出版这部学术巨著,也是顺应时代潮流的正确举措。经过几十年的改革开放,不仅国家具备了较为雄厚的经济实力,培养出一批高水平的学术人才,出版了大量可资借鉴的出版物,因而使得这项艰巨工程有了实施的条件;而且恰逢国家当前文化战略出现新的发展要求,即要求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加大投入力度学术活动《辅行诀用药法药传承集》汇集于一,中医古籍的整理出版又在这个文化发展战略中占有重要地位,这是一个难得的历史机遇,因而出版这部著作也是适应时代要求的应时之举。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编辑出版的《四库全书系列伤寒类医著集成》,基本上囊括了历史上最重要的《伤寒论》研究专著。无论是《四库全书》、附翼于《四库全书》的《四库全书存目丛书》,还是后来的《续修四库全书》,都应该视之为国家级别的学术结晶,代表了一个较长时期的举国学术认同。因此,以这种题材做集成性整理工作的基础,就相当于整理出版一套定位于国家级别的《伤寒论》研究集成著作。《四库全书》收录的《伤寒论》著作不仅质量上乘,而且数量非常宏富,除了当时未能见到《太平圣惠方》与赵开美翻刻的《宋本伤寒论》外,其余重要著作基本上都已入选,加上“存目”与“续修”,可以说历史上出现过的《伤寒论》研究著作,收录基本穷尽了。它们收录的《伤寒论》类著作,都是经过当时权威机构反复推敲而确定的,这就基本上完成了“定”的工作。至于“校”的工作,以一个出版社之力,调动全国专家学者集中精力,以整齐形制、统一尺度等具体要求来做这样一个出版工程,相信“校”的工作也有一个较为完满的结果。

在今天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的情况下,人们或许会问:是否有必要花如此大的力气去做《伤寒论》的整理工作呢?我以为,对这项工作的投入不是多了,而是远远不够。仅以宋本《伤寒论》的文本而言,它与隋本有何关系?与六朝本(即陈延之《小品方》、阮孝绪《七录》所提到的《辨伤寒》)有何关系?与六朝的《金匮玉函经》有何关系?与收录于《太平圣惠方》卷八的淳化本有何关系?与《脉经》所收录的《伤寒论》有何传承关系?《脉经》卷七卷八的《伤寒论》皆以“可”与“不可”排序,而宋本《伤寒论》皆以六经排序,这二者之间是如何演变的?

北宋校正医书局于英宗治平二(1065)刊行了大字本《伤寒论》,所据底本林亿在《伤寒论序》中有简要说明:

开宝中,节度使高继冲曾编录进上,其文理舛错,未尝考证,历代藏之书府,亦阙于雠校,是使治病之流,举天下无或知者。

高继冲是五代十国时期荆南国末代国君,在北宋大兵压境下,于开宝年间归顺赵匡胤,赵匡胤把高继冲降为节度使,高继冲献尽荆南历代积累财富,在献无可献的情况下乃进献《伤寒论》十卷。据章太炎先生考证,高继冲进献本为隋代钞本,孙思邈《千金翼方》卷九卷十所收录的《伤寒论》是六朝流传的《伤寒论》,那么,隋本与六朝本《辨伤寒》有何差异?治平二年刊行的大字本及元祐三年(1088)刊行的小字本《伤寒论》为何逐渐为金成无己《注解伤寒论》所取代?明代万历二十七年(1599)江苏常熟赵开美翻刻的宋本《伤寒论》至今尚存几部?各在何方?等等。诸多问题尚待进一步考证。

笔者从1984年参加《宋本伤寒论校注》开始,对宋本《伤寒论》版本略有所知,愿与大家共之。

所谓宋本《伤寒论》,不是北宋治平二年和元祐三年刊行的《伤寒论》,它们早已失传了。明万历二十七年赵开美偶得元祐三年小字本《伤寒论》,以它为底本翻刻之,字距行格,字形风貌,一仍其旧,逼近原刻,后世美称赵开美本为宋本《伤寒论》,实为明本也。其实,称为赵开美本更为确切。

据笔者所考,日本国立公文书馆内阁文库所藏明万历二十七年赵开美本《仲景全书》(书号:枫•十册 子四五函 十三号。高17.9cm,宽13.0cm)中的《伤寒论》是赵开美翻刻本的初刻本,书中有许多墨钉,有讹字,阙《伤寒论后序》,书口鱼尾黑白交错,不是最善本,但版本价值较高。我国无《仲景全书》初刻本。

由于初刻本有许多讹误,于是赵开美与沈琳在原有版木上进行更加细密的再次校勘,改正了讹字,将墨钉补上文字,统一了书口,补足了后序,由当时著名刻工赵应期一人独刻。初刻所以出现许多讹误,是由于刻工非只一人。赵应期为了表示对刻本负责,乃在《伤寒论》卷十末行特意刻上“长洲赵应期独刻”字样。

现存赵开美翻刻的宋本《伤寒论》我国共存五部,皆收于《仲景全书》中。《仲景全书》收录四部书:宋本《伤寒论》、成无己《注解伤寒论》、宋云公《伤寒类证》、《金匮要略》,其中《伤寒论》是摹宋本,版本价值连城。《仲景全书》中的《伤寒论》收藏情况如下:

1 台湾故宫博物院文献大楼三楼善本书室藏有一部。《仲景全书》二十六卷。夹有三张书签:

(1)“平图。——(平064)。明万历己亥(二十七年)海虞赵氏刻。”按,“平”谓北平。

(2)“汉张机撰。明赵开美编。《仲景全书》二十六卷。明万历二十七年海虞赵氏刻。”

(3)“国立中央图书馆善本子部医家类医理之属。书名:仲景全书。汉张机撰。二六卷。五册。明万历己亥二十七年,海虞赵氏刻本。”

据笔者所考,此书是赵开美(1563——1624)亲阅手抚之书。笔者在卷四末页“世让堂翻刻宋版赵氏家藏印”木印牌记下发现一枚小篆朱章:“东海仙蠹室藏”。“蠹”又称书蠹,蠹食书中“神仙”二字则称“脉望”。赵开美所辑书目名 “脉望馆书目”见辑于《玉简斋丛书》《涵芬楼秘笈》,未见单行本。 “仙蠹”与“脉望”为一物。赵开美江苏常熟人,常熟古属东海地区,则“东海仙蠹室藏”章为赵开美读书闲章钤于此处无疑也。又,台湾藏本《伤寒论》首页附有墨笔题记,矩庵书,称他家曾藏有北宋治平二年大字本《伤寒论》。这是一则极为重要的藏书信息。矩庵姓徐,清末著名藏书家,《清史稿》有传。

台湾所藏《仲景全书》原藏北京图书馆,1941年经上海秘密海运到美国国会图书馆,上个世纪四十年代王重民拍摄成缩微胶卷,现在北京国家图书馆所藏者即是缩微胶卷本。1956年美国国会图书馆将《仲景全书》运抵台湾。本人 2009年4月10日至该馆手抚之,目击之。台湾本《伤寒论》已收录于本书中。

2 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藏有一部。上下两函。书脊写有如下字样:“《仲景全书》。明万历二十七年己亥。书号:卯31—219. 35.明赵刻本。”

3 上海中医药大学图书馆藏有一部。上下两函。每函五册。高18.2cm,宽12.5cm.

4 上海图书馆藏有一部。笔者两度借阅,只允许阅读电子版,原书不借阅。书签写有如下文字:“书号:—91。类别:子类。医家部。方论属。伤寒金匮目。书名:《仲景全书》,二十六卷。作者:张机。出版时间:明万历二十七年。出版者:赵开美。册数:8。备注:12.7x18.5cm。白口。单白鱼尾。四周单边。10行,19字。”

5 沈阳医科大学图书馆藏有一部。两函。浅蓝色布函。每函6册,共12册。《伤寒论》第一册扉页上端贴有购书价纸条:“12本。120元。”细审字样,原写作“160元”,改为“120元。”

我国共存有《仲景全书》五部,所藏地址如上。

宋本《伤寒论》在伤寒学术史上具有巨大意义。它上承隋本及六朝传本,可以直接追踪到梁阮孝绪《七录》、东晋末刘宋初陈延之《小品方》、东晋初李充《晋元帝四部目录》所载之《辨伤寒》之本。可谓来源有自,传承清楚。

自校正医书局校定刊行后,我国的伤寒之学在较短时间内,蔚为大国,北宋南宋以治平本、元祐本为底本进行发掘、研究者出现一大批著名医家,他们的著作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本书对宋代伤寒学家重要著作收录无遗。

章太炎先生对《伤寒论》有极为深入的研究。他对清以前的《伤寒论》所有重要著作无不通览,对宋本《伤寒论》尤为重视梅花版中医古籍丛书评价,予以非常高的评价。他指出:

其书传于今者,宋开宝中高继冲所献,治平二年林亿等所校,明赵开美以宋本摹刻,与成无己本并行,至清而逸(案赵开美《仲景全书》先以成注《伤寒论》《金匮要略》合刻,命之名《仲景全书》。既刻已,复得宋版《伤寒论》,复并刻之。然清世所传唯成注本,而单论本则清修《四库》书时已不可见),入日本枫山秘府。安政三年,丹波元坚又重摹之,由是复行于中土。其与成本异者,卷首各有目录,方下亦多叔和校语数事及亿等按语,成本亦尽删之矣。叔和于方下或云“疑非仲景方”、“疑非仲景意”,终不敢以己意删剟,以是知其编次审慎。宋文宪习于金华口耳之学,顾谓叔和变乱仲景故书,此足以杜其口。

林校虽简,亦甚有精善者。今据成本“寒食结胸,无热证者,与三物小陷胸汤,白散亦可服”,二方寒热舛驰,疑论蜂起。及检《千金翼方》则云:与三物小白散。而林校所引一本,正与《千金翼方》同。成注本不著林校,则终古不可得决矣。信乎,稽古之士,宜得善本而读之也。《千金翼方》所录《论》文《太阳篇》,则孙氏以己意编次,诚不如本书善。检其文字,今作“鞕”者皆作“坚”(《千金方》同。)“固瘕”亦作“坚瘕”。盖孙氏所据为梁本(按唐书《隐逸孙思邈传》,隋文帝辅政,以国子博士召,不拜,密语人曰:后五十年,有圣人出,吾且助之。是时去梁亡不及三十年,故得见梁时旧本。思邈又言:江南诸师,秘仲景法不传。是其得之甚难也。若隋平江南以后,则仲景方十五卷已在书府,何忧其秘乎?)继冲所献,亿等所校者为隋本,故一不避隋讳,一避隋讳也。

近世治经籍者,皆以得善本为亟。独医家为艺事,学者往往不寻古始,方喻以下,恣意颠倒,清世惟有成无己本较为完善,然倘不能窥其本源,是本之出,非论古方技者之幸欤!或曰:昔《礼记》已行,而魏徵有《类礼》;《说文》以形分部,徐铉复为之《韵谱》。厥在医经,《素问》不刊之书也,然《甲乙》《太素》重为诠次。《伤寒论》录在《千金翼方》者,太阳篇乃以方剂部署。其后朱肱作《活人书》,又类证而列焉。今独矜其编次,何也?应之曰:近代治《伤寒论》者,若柯琴、徐大椿,据方为次,即《千金翼方》例;尤怡又据诸篇分列证治、权变、救逆诸法,亦于《活人书》为近。是二者,非吾所訾也。方喻诸师,横以叔和所编为失次,自定其文,谓仲景本书故然,则诬罔亦甚矣。今以孙、朱、柯、徐、尤诸书羑也,学者比于《类礼》、《韵谱》可也,然不得《礼记》《说文》真本,即亦无以信后。

存其本迹以为真,观其会通以为明,上工之事也。且以《金匮玉函》八卷之书,成无己、许叔微尚时引其文,而元明以来不可见。此《伤寒论》十卷,独完好与梁《七录》无异,则天之未绝民命也,虽有拱璧以先驷马,未能珍于此也。

学术活动《辅行诀用药法药传承集》汇集于一

上文见章太炎《伤寒论单论本题辞》。在《拟重刻古医书目序》一文中又说:

《甲乙》《肘后》《鬼遗》及《证类本草》、孙辑《神农本草》,本医师所不可阙者。其林校《伤寒论》原本,则赵清常影宋所刻,日本安政三年所翻,其异于成无己注本者,卷首独有目录,方下独多叔和按语。又林氏以别本校勘者,成注本亦删去。余昔以《论》中寒实结胸与三物小陷胸汤白散亦可服,寒热互歧,诸家不决,因检《千金翼方》所引,作三物小白散,而林校所引别本,正与《千金翼方》同,由是宿疑冰释。今成注本删此校语,则终古疑滞矣!

信乎,稽古之士,宜得善本而读之也。

所可惜者,章太炎先生终其一生,也没有见过赵开美翻刻的宋本《伤寒论》,他所阅读的是1856年日本崛川济据赵开美初刻本翻刻之本,如果太炎先生得见赵开美翻刻的宋本《伤寒论》,喜何如之?

研究《伤寒论》当以宋本为标准本,所谓错简之论,只能视为一家感言,非确切之论。当赵开美翻刻的宋本《伤寒论》传到日本后,日本医家竞相翻刻,其中以1856年崛川济翻刻本最为精美。著名中医文献学家丹波元坚为崛川济本写了一篇序言,对赵开美本作了高度评价,对错简派作了尖锐批评:

生乎千载之下,而欲知千载之上,其道恶在?曰:求古而从之斯可也。求古而从之者,如之何?曰:择书之最近古者而从之而已。夫医之贵古也,尚矣。其能为万世典型,足拯众庶之夭扎者,盖特有仲景先师之经在。但历年既久,隋唐旧本,不可复睹,今日所传,仅有宋林亿等校正……其文字端正,可以订宽文本者不一而足,真为治平之旧面,此其所谓书之最近古者非耶?余弟子崛川济,勤学好古,每患此经世无善本,乃影摹刊印,以播于世,于是宋校之旧,复发韬光,而人人得求古以从之,则所谓生乎千载之下而欲知千载之上者,舍此其何以哉?抑夫王安道以《辨》《平》二脉及汗吐下等篇为叔和所补,尔来各家吠声附和,肆逞私见,窜易章句,以为复古;皇国诸人,亦蹈其辙,不知此类悬料臆揣,愈改愈误,遂使微言大义,日就榛莽,而古本之淹晦,亦职事之由,岂不可重痛叹耶?

读《伤寒论》固当以宋本为范本,从版本角度观之,《脉经》所收之《伤寒论》条文、《金匮玉函经》、《千金翼方》卷九卷十之《伤寒论》皆当对比研读。宋本《伤寒论》141条“寒实结胸,无热证者,与三物小陷胸汤,白散亦可服。”考《脉经》卷七第十四节《病不可水证》与宋本同,而《金匮玉函经》、《千金翼方》皆作“与三物白散”,甚是。章太炎先生检读诸本,不但改“三物小陷胸汤”之误,而且就此问题指示研读《伤寒论》之方法与门径。曰:

林亿等校定《伤寒论》,据开宝中节度使高继冲所进上者,以其文理舛错,施以校雠,而校语亦为成注本所删。如太阳篇有云:“寒实结胸,有热证者,与三物小陷胸汤,白散亦可服。”柯氏以为黄连、巴豆,寒热天渊梅花版中医古籍丛书评价,改定其文作“与三白小陷胸汤,即桔梗、贝母、巴豆三物者”,是不悟单论本林校有云“一云与三物小白散”。此仲景所著、叔和所编者其文本然。《千金翼方》第九卷云:“寒实结胸,无热证者,与三物小白散。”其下即疏桔梗、巴豆、贝母方,是其证也。写者于“三物小”下误入“陷胸汤”三字,因于“白散”下臆增“亦可服”三字。方治相反,糅在一证。成注惟据此本,而不出一本异文,遂启柯氏之疑。柯所改定,于义近之矣。要之,未校单论本林校,又未以《千金翼方》参证,所谓射者,非前期而中之也。林之校《伤寒论》,犹大徐之校《说文解字》也,其文简质,辍学者观之欲卧,既读诸家书,则知林校之精绝矣。

章太炎先生是民主主义革命的先锋,他在经学、诸子、小学、音韵诸方面堪称精绝,不但如此,在中医学方面,尤其在研究《伤寒论》文献方面,不但在当时为第一,就是在今天,亦鲜有学者居于其右。但是他的医学成就,被他的其他方面的伟大成就掩盖了。太炎先生对《伤寒论》从仲景叔和直至宋本《伤寒论》的校定完成这一漫长历史过程的发展演变以及《伤寒论》诸多传本之间的关系,研究得颇为深入,对后人开悟多多。他在《伤寒论辑义按序》一文说:

他书或有废兴,《伤寒论》者无时焉可废者也。

观其纲领病状,包五种伤寒,正治、权变、救逆之术,靡有不备,违之分秒,则失以千里。故曰“寻余所集,思过半矣”,宜奉其文以为金科玉律,举而措之,无不应者。

医者以愈病为职者也,由博而返约,推十以合一者,又精义之事也。吾愿世之治《伤寒论》者不蕲于为博士,而蕲于为铃医。

大义既憭,次当谙诵《论》文,反复不厌学术活动《辅行诀用药法药传承集》汇集于一,久之,旁皇周浹梅花版中医古籍丛书评价,渐次于胸,每遇一证,不烦穷思而用之自合。治效苟著,虽采樵于山泽,卖药于市闾,其道自尊,然则渔夫可以傲上圣,漉盐之氓可以抗大儒矣,岂在中西辩论之间也!

《四库全书系列伤寒类医著集成》几乎囊括我国历史上所有《伤寒论》佳作,太炎先生之语,对广大读者阅读此书,取精用弘,启悟多多,开示多多。

北京中医药大学 钱超尘 2009年6月15日。

缅怀钱超尘先生(1936-2022)

醫史文獻研究 2022-11-11 21:21 发表于北京

学术活动《辅行诀用药法药传承集》汇集于一

钱超尘(1936-2022),著名中医训诂学家、中医文献学家。1961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师从陆宗达教授。1972年进入北京中医药大学医古文教研室任教,多年来秉承乾嘉学派征实学风,以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目录学等方法整理、研究中医经典著作,教书育人,笔耕不辍。研究成果有《黄帝内经太素研究》《中国医史人物考》《内经语言研究》《中医古籍训诂研究》《伤寒论文献通考》《宋本伤寒论文献史论》《伤寒杂病论版本通鉴》等多部学术论著及百余篇学术论文。2022年11月11日,钱先生因病不幸离世,享年86岁。

师承谱系

俞樾(1821—1907,号曲园)

章炳麟(1869—1936,号太炎)

黄侃(1886—1935,字季刚)

陆宗达(1905—1988,字颖民)

钱超尘(1936—2022)

学术活动《辅行诀用药法药传承集》汇集于一

任应秋先生(右)与钱超尘先生(左)合影

为学之志

“超尘一孑书生,一生与书为伍,偶写小册短文,为民族为国家几无贡献今已暮年,深感惭愧!唯有不惧残年,加倍努力,勤勉写作,以报国家、报民族、报学校养育人才深恩大德耳!超尘心存国家、心存民族、心存学校,心存民族文化,立志把自己一书一文与所存精神联系起来,于是精神陡然而起,投入写作。数年来,我就是如此度过的。朱熹说:‘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深契吾心,亦自戒惧。”

学术活动《辅行诀用药法药传承集》汇集于一

学术活动《辅行诀用药法药传承集》汇集于一

学术活动《辅行诀用药法药传承集》汇集于一

学术活动《辅行诀用药法药传承集》汇集于一

学术活动《辅行诀用药法药传承集》汇集于一

学术活动《辅行诀用药法药传承集》汇集于一

学术活动《辅行诀用药法药传承集》汇集于一

学术活动《辅行诀用药法药传承集》汇集于一

学术活动《辅行诀用药法药传承集》汇集于一

学术活动《辅行诀用药法药传承集》汇集于一

学术活动《辅行诀用药法药传承集》汇集于一

学术活动《辅行诀用药法药传承集》汇集于一

标签: 伤寒论 中医 金匮要略 四库全书 脉经

梅花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