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儒家思想

王建:中国建筑师应为之努力的一个方向

王建:中国建筑师应为之努力的一个方向

浅谈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理解与感悟 王建【摘要】随着近些年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城镇化的加速,现代的人们对于以购物为代表休闲娱乐方式逐渐感到麻木。伴随着物质生活的富足,人们开始将更多注意力用来关注中国传统文化上。以河南方顶驿文旅项目为例,对历史文化古镇进行改造,在项目参与中个人的心得和体会。旨在为相关建筑设计提供参考。【关键词】传统建筑文化的内涵;现代建筑;符号;空间;意境随着世界全球化进程的加剧,我国享受到全球经济一体化带来的诸多便利,社会财富在改革开放以来得到积累;但不容忽视的是,飞速的改革同样也是一把双刃剑,激进膨胀的功利主义随着资本的飞速扩张,在吞噬着当代国人的自由意志,造成人们在现代社会失去方向和情感诉求,进而在本土文化和外来价值观的强烈碰撞中,整个社会为追求生产的高效性,出现了选择抛弃本土文化,以至于本土文化已经渐渐被外来文化兼并。建筑作为一项从古至今不断发展进化的“實用的艺术”,正是时代文化的一种载体,而在当代中国大举实施城市化的进程中,绝大多数从业建筑师首先并没有对西方优秀的建筑理论进行充分的学习和吸收,其次又在当今商品房快速批量化生产的大环境下对我们原有的建筑价值观持怀疑甚至否定的态度,在大众逐渐审美疲劳的今天,对本土文化的重视及传承成为了不可忽视的话题,如何在当今快速的全球化进程中寻回并唤起人们对于本土文化的认同,是当下千千万万中国建筑师应为之努力的一个方向。

近些年的仿古项目实践,使我对传统建筑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让我对传统建筑文化有了新的认识,我逐渐意识到,我们的传统建筑似乎已经为我们指明了方向。接下来我便从这些收获中选取主要的几点进行简单分享。1、传统建筑文化的内涵一个文明之所以能够诞生并长期存在于历史长河中,一定是有背后成熟理性的思想体系作为支撑,中国古代的文化体系大致可以阐述为儒道禅三家,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儒家文化逐渐占据了重要的位置。儒家文化以“仁”、“礼”为核心,重视人伦教化,最终在长期的社会发展中逐渐演变成以血缘为基础、以等级为特征的伦理规范,凡事都强调长幼有序、尊卑有别的理性秩序,并最终渗透在君臣、父子、夫妻等各种人伦关系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这种理念体现在传统建筑的方方面面,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斗栱的应用,自宋代在结构形式层面将建筑分成殿堂型和厅堂型之后,明清在宋“材份制”的基础上将建筑明确划分成大式建筑和小式建筑,随着结构作用逐渐弱化,中国传统建筑最具独创性的斗拱,逐渐演变成表现伦理等级观念的特定符号标志。此外,最能体现传统建筑形态特征的大屋顶,不同形式也代表了不同的伦理等级地位,抛开重檐和单檐的横向比较,纵向来看,庑殿顶地位最为尊贵,歇山顶次之,悬山顶又次之,正式建筑中最末一等为硬山顶,卷棚顶多见于建筑小品中。

总的来说,中国传统建筑在儒家思想的指导下,逐渐发展出一套完整的等级制度,大到建筑规模、屋顶样式,色彩装饰,小至构件的使用,都有明确的等级规定,建筑成为名副其实的文化载体。与儒家思想强调等级森严的秩序性不同,道家学说的根本性思想,强调的是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强调“取法天地、效法自然”。即“天人合一”的思想,其核心是崇尚自然,随着时代的演变,道家思想也从哲学思想逐渐发展成哲学与宗教结合的产物,崇拜神仙、追求长生的思想促使道教信仰者追求幽静深远的修炼环境,最终在审美上形成中国传统文化典型的含蓄美,这或多或少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到传统建筑的发展。中国传统建筑在表达手法上常常会与道家文化相结合,通过对玄学的引用来表达广大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最典型的当属易经中的八卦,八个方位符号不仅仅是八个方向,更被视为水火、山泽,相互间的组合更是蕴含宇宙之道,也因此王建:中国建筑师应为之努力的一个方向,传统建筑中最具代表性的四合院在建筑布局时会遵循“坎宅巽门”的原则。道家思想在建筑中的表达,除了简单的方向定位外,随着时代的发展,更是运用象征、假借、比拟等手法将建筑装饰与自然事物相结合,传统建筑中蝙蝠、祥云等的图案即是代表。道家思想在中国传统园林中展现的尤为明显,传统园林追求“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浑然天成的感受佛教对儒家思想的吸收和创新,采取中国山水画含蓄的手法,运用虚实对比,使原本平淡狭小的空间展现出丰富的层次,变得趣味无穷。

儒家文化奠定了传统建筑的美学基调,道家文化则在其基础上对建筑进行启发,两者既相互对立又互为补充,共同构成中国传统建筑的理性内涵,而禅宗思想作为外来思想则很好的吸收了本土思想的内涵,并将两种思想交融,最后升华形成本土佛教思想,三个思想体系在审美追求上拥有各自的标准,彼此互相渗透互相融合,最终缔造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理性思想,进而影响国人对于传统建筑的审美追求。2、传统建筑文化对现代建筑设计的影响与思考建筑设计过程就是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继承与发展的过程。在设计过程中需正视与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在传统文化的内涵的基础上结合先进的建筑技术和建造理念,在传统文化的影响下汲取创新的源泉。正因如此,当下的中国建筑逐渐呈现出传统文化的诸多影响:2.1形式的进化回顾东西方建筑的发展历程,特定的建筑形式是特定时期的产物,也是时代的象征,其根本原因是由于古代科技发展速度不及现代社会,材料和技术的创新需要经历很长的周期,受材料和技术的限制,建筑形态也会相对固化,但与此相对比,劳动人民对于美的向往和追求却并不会止步,因此古代社会,无论东方还是西方,传统建筑都在装饰方面做足了功夫,建筑细部装饰在文化内涵和艺术修养层面取得了长足进步。

回顾中国传统建筑,在形式和功能的关系方面处理并不尽如人意,甚至往往为追求建筑形式而忽略建筑使用功能的舒适性和便利性。在儒家尊卑有别和道家阴阳五行论等核心文化的指导以及古代社会缺乏新技术新材料的背景下,建筑的价值只能通过建筑的尺度和细节来展现,官式建筑往往为了展现雄伟壮观的气势而采用过分夸大的尺寸,忽略使用者的空间感受,在舒适性方面表现不佳。现代建筑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分工逐渐变得复杂多样,社会的多元需求在促进建筑内部功能向更复杂的方向进化,随着现代建筑理论的提出以及新材料的发明,现代建筑伴随着内部功能的复杂化佛教对儒家思想的吸收和创新,外观却呈现出逐渐简化的趋势。出现这种变化的实质,是新材料新技术在解决建筑功能复杂性的前提下,更多的向建筑的实用性和舒适性上靠拢。值得肯定的是,现代建筑在形式与功能的关系处理方面确实比传统建筑更进一步,相比传统建筑,现代建筑采用简洁的形体和装饰容纳复杂的功能,和工业时代以来社会高速发展的需求相适应。古代社会处于封建制社会,建筑外观的高大雄伟、富丽堂皇与统治者的统治需求相符合。这正是建筑作为人类意识形态的载体的有效证明,同时,也在启发当代建筑师,建筑形式不应固步自封,墨守成规,应以时代为背景,体现时代特征,满足时代需求。

2.2符号的运用传统建筑的美学成就往往与建筑外观的复杂程度密不可分,而现代建筑追求的是简洁的几何之美,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使用者对于工期和质量的要求愈加严格,将传统建筑符号进行概括、重构,提取其中的意象应用于现代建筑,这种方式逐渐成为现代建筑表达传统建筑意境的一条出路。笔者认为,在运用这条道路时,应当细心谨慎,既要保证准确的意象传达,又要注意简化概括的分寸。如果只刻意追求形式的相似,简化力度不够,就回踏进“具象化”的陷阱,反倒弄巧成拙,东施效颦,;反之用力过度,可能会因此显得苍白无力,甚至丢失本要表达的意境和效果。当代对于传统建筑符号的运用主要有两个方向:第一,是对于传统建筑材料的现代方式的运用,比如将砖、木、瓦等传统建筑材料直接应用于现代建筑中,比如建筑大师王澍的代表作宁波博物馆,将从传统民居获得的砖瓦应用于具有现代简洁形体的博物馆,重现了浙江地区传统的“瓦爿墙”,在使用传统材料的同时,将现代建筑的形体和功能与传统建筑的符号与技艺完美的融合在一起,是传统建筑材料应用的成功典范。第二,是在创作中将建筑形态设计成对于传统建筑局部构件的模仿,以上海世博会中国馆为例,整个建筑的外形如同被放大的斗栱,取得了强烈的视觉冲击,但这种做法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这种方式如果不能很好的把控尺度,就会使建筑变得过于具象化,因此,这种手法更适用于具有标志性的建筑。

2.3空间的表达建筑师工作的本质就是对于使用空间的赋形,而使用空间的具体形式实际是使用者的心理需求的真实写照,回顾中国建筑史,中国传统建筑空间最典型的表现为:庭院空间、檐下开放空间。庭院空间是传统建筑空间最典型的代表,中国传统建筑群是由不同功能的独栋单体相互组合形成,现代中国人口众多,人们的生活习惯已和过去截然不同,因此佛教对儒家思想的吸收和创新,传统的庭院空间也有了新的演变。现代建筑体量增大、功能复杂,集多种功能于一体,缺少对传统庭院的需求,且传统庭院空间土地利用率不高,与现代的经济发展形式不相适应。因此,现代建筑对传统庭院空间继承的同时又增加了修改,使空间形式更加灵活:比如不局限于传统建筑形制,弱化传统建筑对于轴线和序列的要求,更加注重空间的自由性和灵活性。更进一步的改造,就是将庭院纳入建筑室内空间,产生了现代建筑的中庭形式,与传统庭院空间相区别的是,现代建筑的中庭是在建筑的高度方向而非广度方向发展,这也与现代建筑由于用地的限制而向集中、竖向的发展特点相适应。同时,庭院空间之于建筑功能和空间的意义同样得到了延续,传统建筑通过庭院来区分建筑的开放与私密性,庭院的尺度和空间处理都会根据周围建筑性质做出调整。对应到现代建筑创作,中庭能够将不同功能空间进行空间分隔,同时也可以根据内部功能的开放程度,与开放的空间相结合,承担流线分配和空间过渡的功能。

檐下开放空间作为传统建筑的代表性元素,和现代建筑的灰空间相对应,属于半开放半封闭的过渡空间,传统建筑檐下空间将室内外空间的界限变得模糊,也与传统文化的理性思想内涵有关,至今现代建筑的灰空间依然具备传统檐下空间的特点:拥有连续的空间界面、处于室内外空间之间,具备一定程度的开敞性。2.4意境的展现意境的展现实际上是对精神的传达,追求客观的美感与精神的感受相结合。传统建筑在意境的传达上不依赖特定的符号和固定的形式,追求的是建筑空間在使用者心中的感受王建:中国建筑师应为之努力的一个方向,这种感受是传统文化内涵与建筑空间的呼应与共鸣。因此,现代建筑中往往也会仿照传统建筑空间进行设计,比如引入园林中的月亮门门元素,作为空间借景的处理手法,或是在建筑创作中引入树木或潺潺流水,以此来唤醒使用者对于传统合院式建筑及传统园林建筑的记忆与向往,起到空间意境传递的效果。3、个人在实际项目中的感受近些年得益于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和国家文化自信的号召和宣传下,逐渐涌现出传统文化的热潮,在建筑和服务业领域,各地开始推出以文创旅游刺激经济增长的战略,这期间出现了诸多康养文创小镇,多是在传统的历史古镇的基础上进行改造,赋予古镇新时代下新的活力,其中最成功的案例当属北京古北水镇和浙江乌镇。

笔者近下面就以河南方顶驿项目为例谈一谈个人的心得体会。中国自古以来地大物博,幅员辽阔,北方地区政治氛围浓厚,南方地区注重商业贸易,同时由于地貌、气候、水文等地理条件,不同地区的建筑有着截然不同的面貌,在进行文化古镇的改造工作时,首先应当充分了解当地传统建筑风貌和自然地理情况,才能在后续的工作中避免误入歧途。“方顶驿”项目位于河南省郑州市上街区,现有村落本是明清时期古驿路的驿站所在,当地传统建筑材料为独有的一种清水砖,个别建筑采用土坯做墙。河南省的传统建筑拥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巩义康百万庄园,这为项目的创作提供了可供参考借鉴的范本。在材料的选用方面,考虑到建筑地域性的因素,延续当地历史文脉最基本的手段就是选用当地独有的清水砖和土坯作为墙体材料,配合筒瓦、板瓦、斗栱、雀替等的使用,可以展现出官式建筑和民间建筑不同的形象效果。在古镇改造方面,为了使古镇能够在现代展现出新的生命力,改造需要向两个方向进行,一个方向是利用传统建筑形式容纳现代建筑功能,即“做新如旧”,体现对传统建筑的保护与尊重,向景区游客展现古代村落整体风貌和建筑文化;另一个方向是回避传统

标签: 建筑 传统 庭院 意境 本土

梅花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