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儒家思想

宁夏大学人文学院白玉波探索、发掘和继承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宁夏大学人文学院白玉波探索、发掘和继承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宁夏大学人文学院白玉波探索、发掘和继承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美学思想这种象征着我们民族精神核心的审美观和价值观,是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责无旁贷的义务。儒家美学思想倡导个体与社会关系的协调并重,肯定个体人格的独立性,主张艺术同伦理政治的联系,强调艺术的教化功能,强调个体内在的伦理道德的充实,这些都是其美学思想的精华,应当倡导和发扬。但面对高速发展的当代社会,面对新的学生发展观,面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语文教育新理念,儒家传统美学思维中偏重伦理、偏重依附与顺从的观念,却又成了与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相背离的陈规陋习,必须予以正视和批判。为了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古为今用,更好地凸显儒家传统美学中经典的人文精神对当代文化的引领和提升作用,同时,排除其弥散在我们的文化土壤之中的顺从和依附气息,有必要对儒家美学的基本思想做一简略概括。1.在艺术美领域,肯定了审美和艺术所具有的协调个体与社会关系的价值,但同时也预设了一种依附性的思维定势。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论语阳货》)他认为《诗》可以启发人的思想,感染人的情操,可以借此交流情感,加深社会内部人与人之间的团结,还可以被用来倾诉对时政流弊的怨悱愤激之情。

诗的创作与欣赏可以在人们的心灵深处搭建一座桥梁,从而发挥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孔子对于诗的功能的概括具有深远而全面的美学指导意义。《毛诗序》说:“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奠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这反映儒家重视艺术“移风易俗”的政教功能,同时强调它的“安邦治国”的社会作用。很显然,在这里儒家已经把诗歌这种艺术形式当成了推行和强化伦理观念的主要手段。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日‘思无邪’。”(《论语为政》)他又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论语八佾》)从这些话语中我们可以看出孔子关于艺术美的基本思想,即在艺术中,哀乐之情的抒发,应该受到伦理政治的约束和制约,绝不应该是情感的自然宣泄。正如《毛诗序》中所说:“诗须发乎情,止乎礼仪。发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礼仪,先王之泽也。”显然,儒家在审美和艺术领域坚持情与理相统一的立场。儒家提倡艺术“尽善尽美”,坚持艺术与道德净化的联系,这无疑包含着十分肯定的合理因素,但是由于儒家思想把艺术限定在统治阶级的伦理政治的框框之中,又极大地限制了艺术家全方位、多侧面地表现生活的自由。并且,它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对个体思维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一种预设的限定作用。

宁夏大学人文学院白玉波探索、发掘和继承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2.人格美领域,肯定个体人格的独立性,强调人全面发展的社会意义,但未能确立真正独立、自主的人格模式。儒家在人格美领域,肯定个体人格的独立性,强调人全面发展的社会意义,但同时又认为,人的发展和人格的独立只有最终与社会和谐一致时,才真正具有审美价值。孔子明确主张人应该“文质彬彬”(《论语(《论语述而》)这是他提倡的全面发展模式。他还主里仁》)。换句话说,人的发展只有最终与社会和谐一致时,才具有“美”的社会价孟子在继承孔子思想的基础上,又做了发扬光大。他赞美的是那种“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那种“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的仁人志士(《孟子告子上》)。孟子肯定个体人格的独立性和进取性,高扬个体为理想的实现而勇4j2005年第10期于献身的精神,“在社会美领域大力标举民族精英身上体现出来的那种浩然正气的美学倾向,当属儒家美学中弥足珍贵的精华所在。”’但即使如此儒家思想政治教育的局限性,我们也不难体会到,由于孔子“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纲常礼教思想的制约和统摄,历史上有不少仁人志士因为对“愚君”的“愚忠”,在面临重大选择时,做出了让人感慨不已的抉择。

这也不能不使我们将它与深层的依附观念联系在一起。我们的文明在不断推进中始终缺乏的依然是个体作为行为主体的完全的自主、自决、独立,以及完全纯正的人格美感模式。3.自然美领域,揭示出自然具有与人的伦理品格相类似的结构,但同时也显示出这种伦理品格的社会局限性。孔子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论语雍也》)这段话原本是说明智者和仁者在现实生活中对自然物象各有所好的现象,但同时也说明了智者和仁者总在欣赏与自己的精神品格相似的自然物象。这说明,一定的自然物象之所以为人所喜欢,是因为它们与人的伦理品格有某种相似的缘故。当智者和仁者与山水自然物象形成一定的审美关系时,就能够在精神领域中与它们产生某种情感交流。当然宁夏大学人文学院白玉波探索、发掘和继承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孔子在两千年前的这段话,肯定不是专论山水自然美的,但其中包含的对山水自然美的看法是明显的。正因如此,这一说法对中国古典美学中的自然美理论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这种从审美主客体二者之间富于人情昧的联系中去把握自然美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触及了自然美的本质。不过,因为历史与社会的局限,这种伦理品格只是相对于一定社会阶层的人而言的,是以统治阶级的好恶来作为终极评判标准的,所以依然带有一定的依附色彩。

宁夏大学人文学院白玉波探索、发掘和继承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在中国美学发展中儒家思想政治教育的局限性,作为与道家美学显隐互补的主流美学,儒家美学主张艺术同伦理政治的积极联系,强调艺术须有教化的功利价值。正是儒家美学过分注重伦理道德的特点,使我们的文化隐含了一种凝重的对权力的依附性。在封建社会,这种依附表现为依附明君,依附开明盛世,在现代社会表现为依附政治。这种依附必然会对新时代的文化发展与社会进步构成一种潜在的阻碍,在这次课程改革前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语文教育领域里“教师话语权力的流失和学生话语群体性趋同是这种依附导致的直接后果”。,显然,依附性会使我们的语文教育在最高层面上不能很好地完成时代的使命,语文教育的自主与创新理念会在最终的价值评判中被无情地架空。所以,淡化这种依附,消2005年第10期,S散这种阻碍,更好地发扬光大中华传统文明,是新时代语文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使命。当然,语文教育不能脱离社会而存在,所以把批评的火力全部指向这种依附性本身是不合理的,但不论怎样,都不能无视这种依附性。这种依附性对学科、对文化、对个体都具有不可忽视的、潜在的阻碍作用。而消除它的途径只能到语文教育中去寻找,那么,语文教育如何才能找到合适的解决策略呢?语文教育只有在创新中主动完善和提升自己,才能不辱使命。

语文教育的美学追求首先应当是学科自身对自由创造精神的追求。语文教育在教给学生所需要的语文能力的同时,更应该造就其爱好广泛、充满创造和自由精神的天性。因为,人正是通过听、说、读、写,不断地丰富和发展自己的心灵世界,开拓精神的自由疆域的。新时代的语文课程应该着力于培养学生的主动创造意识儒家思想政治教育的局限性,开发学生的思维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宁夏大学人文学院白玉波探索、发掘和继承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使他们的精神世界自始至终与历史文化发生联系,与外部世界保持持续而有效的对话和交流。传统语文教育在对受教育者进行灌输式教育时缺乏对学生主体自由的珍视和呵护。现代学习美学认为,只有从根本上把学习过程变成审美过程,才能解决学习外在于人、成为学习者日益沉重的负担的问题,使学习变成对人的生命 的根本肯定,促进人的自由和谐发展。这样,学习的功 利目的便可得到升华,认知对象转变为情感体验的对 象,主体学习的认知功能转换为全身心参与的审美观 照。在这个审美观照中,人的自由创造的本质就得以凸 显出来。 如果语文审美教育给人的首先是对人的生命的根 本肯定,那么这一美的功能的释放才是最大和最根本 的,这样的语文审美教育思路才可称为语文教育美学 观。这样才能体现出当代美学家曾繁仁先生倡导的审 美教育观:“人类应该审美地生存,我们应该将我们的 后代培养成审美地生存的一代新人。

州勖在这种美学观 的指导下,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将以生命的全部投 入学校的语文教育活动中去。这样由审美活动培养起 来的开放思想和探索精神可以使我们突破儒家美学预 设的常规,探索生活领域意义的新方向。 (1)韩林德《境生象外》第256页,三联书店1996年版。 (2)王大桥《语文教育美学观》,《新疆语文教育学院学 (3)曾繁仁《审美教育:一个关系到未来人类素质和生存质量的重大课题》,《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6期。

标签: 儒家 美学 国学 文化 依附理论

梅花相关内容